高校只招“创新人才”不现实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办主任丁光宏教授在接受采访时阐明了一个概念:本次教育部公布的《指导意见》针对的是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即俗称的“5%自主招生”。复旦大学在苏浙沪地区进行的是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系不同的自主招生项目。对于此次教育部将5%自主招生主要对象定义为“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丁光宏表示理解。 “5%的招生名额也只能用来招收学科特长生和创新潜质人才,招其他类型的学生名额远远不够。 ”
“前段时间,教育部召集高校招生部门负责人开会,高校教师也普遍对《指导意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对于招生对象这一点也普遍感到迷惘和无所适从。 ”上海大学招办主任叶红告诉记者,上海大学采取的是中学校长推荐,大学面试,考生无须笔试的自主招生方式,这种方式招收的人才很难说和教育部要求的 “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相符,但综合素质突出,是适合上海大学的人才。
“在我看来,对于招生目标,教育部一直没改过初衷,最初是招收"偏才怪才",现在强调"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核心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之所以出现过"生源战"、"掐尖战",是因为各所高校在执行过程中有偏差。”在叶红看来,这种偏离也并非高校对于教育部不配合,而是因为自主招生是新制度,最初制订的目标未必适合高校的招生实情。
无论是“偏才”、“怪才”,还是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这部分优秀人才的数量是有限的,他们的报考目标又往往集中在有限的名校,甚至很少脱离985高校的范围,而目前国内已有90多所高校拥有自主招生的资格,“这么点优秀人才怎么够分呢?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啊! ”叶红说,这些高校每年有5%的自主招生名额,10年下来通过自主招生的总人数超过10万,“这些都是偏才怪才?都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可能吗? ”
在不少教育界人士看来,大部分高中生接受的教育基本相同,从小又在应试教育、填鸭教育的大环境中成长,从中挑选能满足90多所高校的充足的“偏才怪才”,或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是不可能的。
在这种背景之下,今后的自主招生很可能陷入一个怪圈:教育部如果放手不管,给予高校足够的解释和招生的权力,那高校之间的“掐尖战”很可能还会出现;如果管起来,自主招生的“自主”两字又成了摆设,小小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篮子无法装下各校各种定位的学生。
创新潜质就是与高校有“默契”
对于“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这个说法,上海的高中生并不陌生,在复旦、交大和同济等校近年来的自主招生过程中,类似提法都出现在各校的笔试和面试过程中。
从2012年起,上海交大探索实施“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按照《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实施办法》,凡在高中阶段获得省级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或以上)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向上海交大提出申请。交大“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复试分面试和特色测试两部分。面试环节是考生向专家展示获奖课题,然后专家和考生就这一创新项目进行互动交流。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