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手机上网盛行挑战大学课堂 逃课成学生"必修课"(3)

2012-12-17 11:03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大学教育的“职业性”越来越凸显,学生的需求也越来越重实用。如果学生以后根本不会从事他们所学的专业,那么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究竟还有什么意义?一门课程是否应该开设,在课堂上应该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其衡量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无疑,要看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大学要把课程建立在学生需要学什么,而非教师想要教什么的基础之上。

  相反,现实是一些大学的发展目标并不清晰,始终没有找到明确定位,更谈不上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所开设的课程实践性先天不足,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需求。麦可思的一项调查表明,2010届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认为,重要的核心专业课程均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要求(课程满足度均低于60%)。问题是,我们的大学现在是否已经意识到这一挑战和困境?是否真心想在体制和机制上为此作出些令人信服的改变?

  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有前瞻性,须知投身教学改革,唯有靠大学内部自身求突破。当务之急是能否破除既有的发展模式,变革的关键则在于管理者的引导、教师个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对变革教育、教学理念的认同以及有效的执行、对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执着的追求。当然,提高教学质量并非易事,仅靠教师个人摸索也许需要较长时间,更需要集合团队的力量,有组织、有交流,形成一种传统,并持续更新、发展下去。

  网络时代,提高课堂吸引力,将学生拉回课堂,教学方法和课程的改革不过是个切入点,背后还需依托大学整体氛围的革新。毕竟,大学松散的教学管理、讲座式的授课、师生之间不频繁的沟通和不经常出现的学习反馈……每一环节的缺失,都可能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压力丧失殆尽,陷于迷茫而无所事事的混沌中。(若尘)

首页 上一页 1 2 3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