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诺奖是否钟情差等生?诺奖和教育有何关联?(2)

2012-10-11 12:41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诺奖和谁有关

  北京晨报:把获得诺奖和其学生时代表现不佳联系起来,在您看来有没有道理?

  熊丙奇:学生时代的学习过程,对于一个人未来确实有一定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是必然的。能够使一个人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往往是他的基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这才是最重要的。学习成绩其实并不能说明多少问题,因为学校教育并非天才教育,是任何人都可以胜任的,一个学生在学习上投入了较多的精力,那样他的成绩自然就会好,但是如果这个学生在想象力、创造性方面并不突出,那么他未来成为大师的可能性就显然比较小,想获得某个领域杰出的成就就相对更难。如果相反,一个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非常强,但是他在学习上投入的精力很少,那他在学校里的表现就可能比较差。所以,并不是说诺奖钟情差生,也不是说差生更容易做出杰出成绩,真正相关的是一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北京晨报:有评论认为中国之所以总是难以获得诺奖,和我们的教育有关,对此您怎么看?

  熊丙奇:想象力和创造力每个人天生就有,教育则培养它成长、壮大,但是我们单一的学习评价体系,却使得想象力和创造力日渐萎缩,可以说,我们的教育是在扼杀这些东西,那些关于课本知识之外的想象,学校课程之外的活动,是不被允许的,这才是问题所在。

  作为世界最顶尖的奖项,诺奖不仅仅影响着各个专业的领域,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那么,怎样的社会、文化以及教育等,才能培养出来大师,才能获得诺奖?每到一年一度的诺奖颁奖期间,这些问题便会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近年来,也有许多人对诺奖提出疑问:诺奖真的能代表一切吗?我们是否对诺奖过于执著了?

  对于以上质疑,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说:“理性看待诺奖,这没有问题,诺奖不代表一切,获得一次诺奖,也并不能说明这个人所在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学术研究环境就是好的。然而,理性看待并非是否定诺奖。没有诺奖,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还存在有待提高和改进的地方。”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