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教授主要从事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林木菌根真菌种质资源、生态分布及菌根真菌提高植物抗旱性的分子遗传多样性和分化研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主持教育部创新团队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2005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四)现有基础设施与工作条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拥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和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微生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目前微生物学科点现有的是与生物学相关仪器设备为主,同时,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等学科与微生物学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以及陕西省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微生物资源联合实验室等将为研究中心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学科点现有微生物教学实验室4个(约320平方米)和微生物研究室2个(约160平方米),已投资90万元进行实验室的建设。
(五)人才培养
近5年来培养本科生毕业生4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博士研究生60余人。同时还指导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和科创试验。
(六)学术声誉
微生物学学科是我校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骨干学科之一,自从20世纪30年代我校建立以来,微生物学科就率先设立,多年来,我校微生物学科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尤其在西北地区微生物资源研究方面更具优势,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专家,如汤代良、朱铭莪、程丽娟、郝玉祥等,为我国西部地区微生物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而目前我校微生物学科点的豆科植物根瘤菌多样性研究、菌根真菌研究、西部放线菌资源研究等方面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
三、制约因素分析
(一) 学科人员现状及学术团队分析
微生物学科点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8人,讲师7人,学科点知名专家较少,没有从国外的引进人才,迫切需要知名专家人才队伍的建设。而现有的这些人员分散在生命学院、资环学院、林学院、植保学院等几个学院,造成了仪器设备和人员较为分散,既不利于形成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同时也不利于各课题组之间的学术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校微生物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平台设备等硬件分析
学科点缺乏省部级实验平台,实验条件较差,仪器设备年久落后,目前只有4个教学实验室和2个微生物研究室,实验场地和配套设施缺乏,远远不能满足科研和教学工作需要。
(三)信息交流、国际交流
本学科点已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英国约克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多次进行了互访和学术交流,有多名研究生以联合培养方式在这些学校就读。但学科点内多数人员与国内外同行专家的交流还比较缺乏,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建设内容
(一)学科建设规划
基于微生物学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在我校教学、科研和微生物学技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议我校尽快加强微生物学学科研究及培训平台建设。学科研究及培训平台主要支撑本学科点3个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工作,以及我校相关专业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微生物学技术培训工作;实现学科平台服务于科研和技术培训,促进本学科的快速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带动校内其它相关学科的发展。
根据本学科点3个研究领域主要研究工作的需要,建议学科平台建设分为3部分:"微生物资源多样性及利用研究室"、 "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室" 、" 应用与环境微生物研究室" 。3部分同时建设,仪器设备公用,不重复购置。学科平台建设需要购置急需仪器设备31种,共53件;需要投资建设经费约515万元。需要购置仪器设备详单见附表2。
(二)人才建设、平台建设
通过引进优秀中青年留学回国人员、在职攻读学位、选派出国留学等措施,提高学科点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招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l名,获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l人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3名,学术骨干10-15名,形成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具有一定学术影响的研究团队。力争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微生物研究中心建设成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微生物多样性与利用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立西北地区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五、建设目标与考核指标
(一)建设目标(五年工作计划)
1. 五年工作计划
经过微生物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培育出一支有创新能力的微生物学研究团队。建成高水平的现代微生物学研究平台,服务于我校微生物学的教学、科研和研究生教育,使本学科点成为我国西北地区微生物学高级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创新及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
(二)考核指标
1. 学科水平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学研究、菌根真菌资源及抗逆特性研究、极端环境放线菌资源研究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部分研究成果与企业结合实现产业化。争取微生物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
2. 科技成果
争取和完成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计划(973)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部省级科研课题20项左右;在国内核心刊物和国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篇以上,其中SCI和EI收录30篇左右,影响因子大于5.0的论文2-3篇;出版有影响的学术著作2部,出版全国统编教材3部;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2—3项,获专利6—8项。
3. 人才培养
培养高水平博士生30名,硕士生150名左右,接受博士后研究人员2—3名,接收国外留学生或访问学者1-2名。1篇博士学位论文获得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力争达到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水平,每位博士研究生至少发表1篇国外SCI收录论文。
4. 学科队伍建设
通过引进优秀中青年留学回国人员、在职攻读学位、选派出国留学等措施,提高学科点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招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l名,应用微生物研究方向引进微生物发酵工程教授1名。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3名,学术骨干10-15名,形成一支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具有一定学术影响的研究团队。
5. 科学研究条件建设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