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文理 > 生物学科 >

微生物学科发展调研报告(2)

2012-08-24 15:27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1. 教学支撑作用

本学科点目前共承担全校微生物学相关的13门本科生课程、7门研究生课程。教学规模大、学生人数多、涉及专业面广。主要课程有本科生的《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发酵工程》、《微生物与发酵工程》、《微生物育种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环境微生物学》、《食用菌栽培学》、《食用与药用真菌学》及研究生的《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基因工程》、《微生物分类学》、《高级菌物分类学》、《森林微生物生态学》、《菌根学》、《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现代微生物研究进展》等课程。涉及生命、农学、资环、园艺、植保、林学、葡萄酒、资环、食品科学等18个专业。其中《微生物学》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常年有100多位博、硕士生和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工作;另外,每年还承担30多名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和科创任务。

本学科点近几年来主持编写了《微生物学》、《发酵工程》、《环境微生物学》、《应用微生物学》等面向21世纪系列教材,受到国内同行一致好评。

2. 科研支撑作用

微生物学学科点自2003年以来,在承担全校本、硕、博学生繁重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先后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基金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教育部霍英东青年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近20项,经费800余万元。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近30篇学术论文发表于国外SCI源刊物;出版专著、教材6部;申请发明专利2项(见附录)。

(三)加强该学科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

我校微生物学学科点尽管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和同类高校相比,差距还是比较大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本学科点知名学术带头人比较欠缺,科教人员相对分散,缺乏省部级实验平台,研究条件较差;仪器设备年久落后,数量也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更无法承担面向全校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技术培训任务。而我校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农业大学,微生物学的相关技术和实验方法在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目前加强我校微生物学学科建设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否则将会影响到我校该学科的发展,最终会影响甚至阻滞我校其它相关学科教学及科研的发展,同时加强我校微生物学学科建设也可以逐渐缩小与其它高校微生物学科点之间的差距。

二、微生物学科现有研究工作基础

(一)主要研究方向

经过几代学者多年的努力工作和积累,本学科点已形成了3个稳定而具有相当实力的研究方向:

1. 微生物资源多样性及利用研究

西北地区,特别是极端环境中特有微生物的菌种资源、基因资源及多样性研究,建立创新性的专项筛选模型,发掘新的微生物资源;有重要价值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为有益微生物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微生物产业化的发展;干旱半干旱地区以根瘤菌为主的固氮微生物多样性及利用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

2.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

通过基因差异表达技术、PCR技术、转座子插入突变等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根瘤菌、菌根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这些农业微生物资源奠定基础。选择极端环境微生物进行抗旱基因、抗盐基因、固氮基因等关键基因的克隆;通过基因工程、代谢途径工程、蛋白质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微生物菌株的遗传改造技术研究。

3. 应用与环境微生物研究

微生物生理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和开发;发酵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根瘤菌、放线菌对矿区周围土壤环境中污染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和修复的研究;通过细菌的代谢活动降解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如油田周围土壤中污染得烃、多环芳烃、芳香烃等有毒有害甚至致癌物质,建立土壤有机污染生物修复体系。

(二)学术队伍

目前,我校微生物学学科共有教师18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8名,讲师7名;40岁以下人员占50%,有出国经历的教师占40%。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6名;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3人(学科点全体人员名单见附表1)。此外,本学科点现有在读硕士研究生近80名,在读博士研究生近30名,都在本学科点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

(三)相关研究工作、技术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就

近年来我校微生物学科在教学、科研及产业开发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根瘤菌的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学研究、菌根真菌资源及植物抗逆性研究、极端环境放线菌资源研究、微生物生理活性次生代谢产物研究和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一些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且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和肯定。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近20多项,累计科研经费800多万元。获科研成果5项。发表研究论文500余篇,其中30多篇发表于国外SCI源刊物,出版专著6部。承担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园艺、农学、林学、植保、农业资源利用、环境科学、应用化学等10多个本科专业的《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环境微生物学》、《食用菌栽培学》及研究生的《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基因工程》、《微生物分类学》、《高级菌物分类学》等课程。其中《微生物学》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

2004学校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微生物研究中心,促进了微生物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中心主任韦革宏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西北地区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多样性、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建立了西北地区最大的根瘤菌资源库(CCNWAU),保藏菌种4000多株。系统研究了不同寄主根瘤菌的多样性及进化关系,发现了3个根瘤菌新种及一些抗重金属、耐盐碱和降解有机物污染物的根瘤菌,在根瘤菌中发现了一个新的化合物,并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重视,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持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高等学校博士点基金和科技部微生物资源平台项目子课题等10多项国家级课题。2002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5年入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006年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奖,2008年荣获陕西青年五四奖章。2008年当选为国际根瘤菌与土壤杆菌多样性及分类分委员会委员。在《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SAM》、《IJSEM》、《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Chemistry & Biodiversity》、《Microbiological Research》、《微生物学报》、《遗传学报》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11篇被SCI收录,被国外SCI引用40多次。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2本。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