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文理 > 生物学科 >

生物学科答疑资料(第二次)(4)

2012-08-19 06:31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然而,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的固定不变的程序。预设的目标、过程、教学方法等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师生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要鼓励师生互动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即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课堂教学也不应该承担预设所有可能的任务。

预设是生成的条件,预设符合所交班级学生的特点,预设的实施方法得当,生成就会很顺利,结果就会理想。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知识渊博,更要善于创设情景,倾听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一切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由此看来,一堂课的成功与否,问题设计是关键。好的问题可以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在充满生成的课堂里交往不仅仅有师生之间的交往,而且还有生生之间的交往,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发出信息,学生在接受来自其他人信息的同时也向外人发出信息,整个课堂是一个多层次的交往网络,并且信息的流动方向也不是固定的,整个课堂是一个动态的交往过程。在交往中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是生成性教学的最终境界。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难点。它体现了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学生思想的火花与作者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的过程。学生具有巨大认识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因此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学习活动。要时刻注意课堂中发生的情况,也就是我们的预设与学生实际情况产生的偏差。这种偏差往往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一种动态的课堂。要根据课堂的“突发事件”,对我们的预设作出具有创意的调整,使课堂成为情感流动的课堂。“预设”是为了有效的生成,“生成”是在合理的预设的基础上达成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营,逐步提高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这一对矛盾统一体的能力,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不断的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4.整体性与联系性原则

虽然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只针对本堂课的内容,但我们一定要用联系的眼光,考虑本节课内容与前后之间的联系,本节课在整章甚至整个生物学中的地位。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体系,引导学生从生物圈的角度认识生物、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比如在人的由来这一章,包括《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的生殖》、《青春期》、《计划生育》等4节,是按照课程标准中二级主题“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下的“概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以及二级主题“人的生殖和发育”、“健康地度过青春期”具体内容标准的要求经重新组合而构成的。本章试图将人类的延续和发展问题放在生物圈的大背景下思考,内容跨度大,既有人类的由来(起源和发展)、又有个体的人的由来(生殖)的内容,还有作为社会的人的责任(计划生育)的内容。一种构建思路:第一节是有关地球上人类由来的内容,第二节介绍个体的人的由来,第三节、第四节安排了青春期、计划生育等与学生发育和社会发展有关的内容。“镜头”由远(人类的由来)拉近(个体的生殖),又逐渐拉远——社会中的人。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构建思路:第一节从物种角度探索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接下来第二节、第三节从个体水平认识人的产生、发展,第四节又从整体水平推测人类社会的未来以及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为了避免人口爆炸必须要有计划的生育。

又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一章,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为什么要运输物质、有哪些物质需要运输,他们的来源和去路如何,怎样被运输的等问题。其实每一个知识点、技能都不是孤立的,教师应该不断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事物,运用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可以尝试每学期做一两次专项训练,让学生自己归纳某一章节、某一单元的知识框架。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