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文理 > 生物学科 >

中学生物学科中的美育知识浅析

2012-08-16 22:01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艺术家罗丹说得好,“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大自然中最具审美价值的生命体,生物学教学从实质上就是师生共同探索生命科学真理进而寻求美、刨造美的过程。在生物学教学活动中,人与人及人与客观对象之间必然存在诸多审美联系,这些审美联系为生物学的美学教育提供了必要的主客观条件。同时,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赋予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教师可以从生物课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氛围、情感交流及教师的言谈举止等层面,深入充分地挖掘和创造美的情感、美的形象,从而体现出生物学教学中应有的美学价值。

一、生存之美

生物之美,首先在于其生存之美。正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生物无论是低级还是高等,都能找到它赖以生存的环境:上至十几千米的高空,下到数百米的海洋深处都有生物存在。即使在冰天雪地的极地、雪山和贫瘠的沙漠戈壁,也都有生物分布,如极地生物(如企鹅、北极熊),沙生植物(如仙人掌)等等,其生命力之顽强令人折服!

一粒种子即使在巨石下、峭壁上也能萌发长成生机勃发的植株。这些生物是那么可爱、可敬,它们并不奢求环境的丰厚赏赐,而是尽已所能,利用有限的条件,最大限度、最大可能地生存和发展。黄山松得到世人的赞美,这其中不也包含着这层涵义吗?

二、多样性之美

地球上的生物形形色色,丰富多彩。据统计,生物种类总数不下200万种:飞禽、走兽、水族等等不一而足。大到庞大的鲸、高耸入云的巨杉;小到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们或强健、或纤弱;或善跑、或善飞、或善游;或朴实、或妖艳,形态各异,又各具特色。仅绿色植物的花就可称之为千姿百态,如:大而艳丽的大丽菊、牡丹花;出淤泥不染的荷花;漫山遍野的映山红(杜鹃花);傲霜斗雪的腊梅;刚直不阿的君子兰;随风飘逸的薄公英……让人赏心悦目。也正是如此众多的生物点缀着大自然,构成了自然美的重要部分。

三、整体之美

生物之美还在于生物体是一个整体,各器官、系统统一协作,共同完成各项生理活动,所谓“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就是这个道理。生物的各种特点,都源于其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如单细胞的草履虫、衣藻也能完成一系列的生理活动;蛋白质分子构象的变化,激素的微小变化都可以引起生物机体完全不同的外部表象;工蜂的第三对足上生有花粉刷和花粉筐,因而适于采集花粉;鲸的四肢特化为鳍状,所以能适应水中生活;家猫的瞳孔可随光线的强弱而变化,足上生有肉垫,指(趾)端生有伸缩自如的钩爪,因而使得家猫即使在黑夜也能准确无误捕鼠……这些无不说明生物体是一个整体,这是一种不可割裂之美。

四、行为之美

生物多种多样,其行为也是纷繁复杂,令人目不暇接。含羞草轻轻一碰,便会羞答答垂下叶子;捕虫草能在瞬间将昆虫“吞没”;向日葵从早到晚随着太阳转;缝叶莺构巢精致,巧夺天工;蜘蛛织成精美的蛛网;猎豹飞奔捕食;比目鱼波状游动;大雁呈“一”字形或“人”字形迁徒;大马哈鱼准时洄游;工蜂跳起“圆形舞”或“摆尾舞”告诉同伴蜜源的位置;螳螂悄声没息地向蝉靠近……;春天里,百花争艳,万木蓊葱,鸟鸣声婉转清扬,蝴蝶翩翩起舞……这一切无不使人感到大自然之伟丽,同时也更加体会到正是物的行为之美才赋于大自然如此勃勃生机!

五、适应之美

生物的分布,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行为都是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仙人掌的叶特化为刺芒状,能减少水分散失,因而可以适应干旱的环境;常绿树木的叶子革质或蜡质化,因而能抵御严寒;雷鸟的羽毛在夏季是斑杂的暗褐色,适应在夏季灌木丛中生活,而到了冬季它的羽毛又变为纯白,因而在冰天雪地里很容易隐蔽自己。又如竹节虫、尺蠖、枯叶蝶的拟态;蛙、蝗虫的保护色;一些蛾类的警戒色;变色龙(避役)的变色现象都体现了生物与环境的适应之美。

六、和谐之美

生物界是如此的纷繁复杂,然而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并非杂乱无章,细细体味便不难发现其中的和谐之美,这种美是建立在一种动态的平衡和自然的协调之上的。

绿色植物,动物(包括人类)和微生物同处在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之中,分别充当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之间维持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平衡(生态平衡),这种平衡自然的构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在美洲,曾有人大量捕杀美洲豹以保护鹿,然而结果事与愿违:一方面,鹿群中出现了大批老弱病残者,全然没有往日的矫健活泼可爱;另一方面,当鹿群急剧增大之后,牧草也成了问题,它们得不到足够的食物,又大批地死亡。在澳洲,由于畜牧业的发展而使得畜粪遍地,造成牧草枯死,最后不得不从我国引进蜣螂(屎克郎)去解决问题。近年来,一些地区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工业污造成生态平衡的人为损坏,出现了鼠患、虫灾等恶果……由此看来,这种美,这种和谐,这种平衡在我们人类发展进步的同时必须加以正视,加以关心和维护!

七、人体之美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是长期进化的产物。相较于其它生物,人体之美更有其深刻的内涵。人体之美首先表现在其身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所谓“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则太短”,人体的骨骼由206块骨连结而成,又有600多块骨骼肌附着,它们一起构成了优美曲线,同时使人不仅能从事一些剧烈运动,还能做很多精细的动作;其次,人体的各器官系统协调工作,高度精密;第三,人脑的高度发达,使人类不仅能对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而且还能对语言、文字这样的信号作出应答,学习、记忆、思考都使得人类的行为产生了质的飞跃,具有更多的理性成分。当我们为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而倍感欣慰的时候,不能不想到人类的确是这个星球上最伟大,最美丽的成员!

八、发展变化之美

地球上的现存物种并非原来就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漫长进化过程。米勒实验、达尔文的“进化论”等一大批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都揭示了这一点。

在生物的生命活动中,永远充满了激烈的生存斗争,只有那些能适应自然环境的种类都能得以生存繁衍(也就是自然选择),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生物的发展变化源于生物自身遗传信息的遗传和变异,再加上外界环境的作用。遗传保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而变异则可赋予生物更旺盛的活力。这是一种充满神秘感(具体的发展变化方向)而又有规律可循(总体的发展变化方向)的美,是动态美、过程美!也正因为如此,生物界才会变得象今天这样丰富多彩!

事实上,美学教育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教育功能,它与其它德智体各育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生物学科中的美学教育是进一步深化生物学科教学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模式!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