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文理 > 生物学科 >

生物学科答疑资料(第二次)(3)

2012-08-19 06:31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以上教学策略一方面是在强调学会抓“点”,采用化繁为简的方式,引导教师备课和组织教学,以此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又可看出,确立“三点”实际上对教师教学能力乃至自身多方面素养的整体体现。比如,教学重点的确立是否能兼顾知识、能力和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就能直接反映出教师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理解程度;而找准难点,不仅需要教师备课时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也反映出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程度。对教学衔接点的设计,则能反映出教师自身对整体知识框架和对学生认知能力的认识,也是教师的创造能力和教学特色的综合体现。因而,抓点带面,提高实效,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式,也是促使教师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努力方向。

二、教师提问:教师教学技能怎样尽快得到提升? (一)观察优秀教师课堂教学:听优秀教师、一线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课。 (二)分析成功教师教案设计: (三)观看优秀课堂教学实录; (四)小组互相听课评课说课; (五)教学录象自我反思。

三、教师提问:教学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教学设计要注意的几个原则(本文所举例子均是人教版教材中的)

1.实践性原则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要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比如“观察细胞的结构”,要充分使用显微镜。因为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初步学会独立使用显微镜是初中阶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学习认识、使用显微镜对学生在后面进一步从微观认识动植物,乃至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有重要意义。   

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该课内容寓理论与实际于一体,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节内容。但由于显微镜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通常教师在教学显微镜使用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的十分详细,然后才让学生动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基础较好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们试着把本节课设计成“自学-小组实践-归纳技巧”模式,将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首先引导学生自学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然后两人一小组,一个学生指导,另一学生操作,通过实践探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指出操作过程中的不足;全体同学共同归纳显微镜使用技巧;小组内交换,另一位学生在更清楚实验过程的情况下更加熟练的使用显微镜。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实践与合作,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体验操作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2.探究性原则

科学探究是课标的十大主题之一,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我们在生物课上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探究的机会。这里所提到的探究是广义的探究,既包括像科学家那样的动手实验,更包括思维的探究训练。比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材料简单,便于准备,可以用两课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完整过程。特别是“提出问题”环节,最好让学生围绕主题提尽可能多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从发现鼠妇的环境出发,对所有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找出便于操作、适合初中学生课上探究的问题。这就是对学生思维方面的探究训练。“制定计划”更是一个很好的思维训练机会。最好让学生自己先独立制定计划,然后交流,在讨论中学生一起完善实验方案,教师适时的明确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多次实验取平均值”等基本原则;同时注意实验中“鼠妇的选择”、“计时开始的时间”、“鼠妇放置的位置”等细节因素。

又如“生物圈中的人”中,很多诸如消化、呼吸、循环等都可以用思维探究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我们在上课中就把每一部分作为一个探究主题,学生通过分析课本上的资料、体验生命活动的过程和逻辑推理等方式完成思维探究训练。事实上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也要经常用到思维探究。比如学完消化、呼吸和循环后,我会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呼吸”,学生要从细胞水平分析;“我们怎样呼吸”,学生要综合消化、呼吸和循环等方面的知识,从呼吸的过程、氧气及二氧化碳的运输到能量的供给等方面,才能完整的回答这个问题。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就会不断的得到发展和提高。

3.预设和生成并重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创设优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主动建构知识进而获得新知识的进程。因此,课堂教学中充分的预设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课程标准出发,科学、全面的设计好教学目标,通过哪些环节和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的目的。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障碍,并尽可能充分的做好准备。教师只有充分地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为实现目标制定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预想课堂中的种种可能,做到胸有成竹。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