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校资讯 >

中国高校文化资讯与大众传播公共发布平台【CUCIMC】(2)

2012-08-04 23:15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基础上,于1977年5月建立的。第一任院长胡乔木,第二任院长马洪,第三任院长胡绳,第三任院长李铁映,现任院长陈奎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学术著作、科学论文、调查研究报告、资料翻译和文献整理等形式向社会各界提供科研产品。建院以来,共出版学术著作4293本,科学论文54517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7268份,翻译著作2787本,翻译论文16108篇,以及相当数量的古籍整理、校勘、注释、各种工具书和普及读物。年平均出版学术著作300本、科学论文3890多种、研究报告510多篇。

  这些科研成果阐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及政策咨询;为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施方案;整理和弘扬传统历史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和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科学文化,推动学科建设。许多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哲学研究》、《经济研究》、《法学研究》、《文学评论》、《世界经济》等82种学术刊物,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术信息。以出版学术著作为宗旨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和经济管理出版社也出版了大量社会科学研究著作,为中国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第九名 中央党校

中共中央党校是轮训培训党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干部的最高学府,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阵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党的十四大以来,一直到十六大召开以后,中央党校紧紧围绕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这一战略任务,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党校建设,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中央党校办有《学习时报》、《理论动态》、《理论前沿》、《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等报刊。办有《思想理论内参》。设有图书出版社和音像出版社。图书馆藏书120余万册。还设有函授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中央党校加强对全国地方党校的业务指导工作,推动了全国党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对外学术交流的扩大,许多国家的政党代表团、学术团体和著名学者到中央党校访问或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党校每年都安排学员、教师和管理人员出国考察进修,扩大了中央党校对外交往和国际影响。

  近年来,中央党校选拔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领导干部充实到领导岗位,使领导班子的结构更趋合理。重点抓了中青年教师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工作,形成了以一批著名的老学者和部分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科研队伍。全校现有教师近600人,其中教授168人,副教授159人,博士生导师70人,有4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央党校是国家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博士授权点6个,硕士授权点14个。从1981年起,培养了博士生266人,硕士生1126人。

第八名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座落在吉林省省会长春市 ,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是首批进入“211工程”的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也是“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之一。学校现任党委书记为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 ,现任校长为著名化学家周其凤院士,均已被列为中央管理。

吉林大学是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的。合并前的六所学校,都有着光荣的历史。原吉林大学的前身是东北行政学院、东北人民大学,伴随着新中国高教资源在各大区重点布局而发展壮大,并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是一所文理兼备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取得了许多重大的高水平科研成果,是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原吉林工业大学的前身是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伴随着我国汽车、农机工业的兴起而成长,是一所以汽车和农机为优势和特色,工、管、理、文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汽车工业和机械工业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重要基地之一,被誉为 “ 中国汽车农机工业人才的摇篮”。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的前身是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第十八集团军卫生学校。几经变迁,建国后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学校于1939年在抗日的烽火中由聂荣臻元帅创办,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参加了学校的创建和教学医疗工作。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医学专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原长春科技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1951年的长春地质专科学校,首任校长李四光,是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多学科全国重点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矿产资源普查、 勘探、 开采、保护和综合利用方面的人才,并丰富了我国地球科学的理论研究。原长春邮电学院是我国东北地区惟一一所信息通信类工科高等学校。学院于1947年创建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是一所办学条件较为完善、学科新、发展势头好的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信息通信类人才。 这五所学校于2000年6月12日合并组建了新

的吉林大学。 2004年8月29日,吉林大学又接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的并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的前身是创建于 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 1992年更名为农牧大学,1999年更名为军需大学,是一所以军事兽医教育和军事后勤教育为特色的高等军事学校,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军事后勤人才。

吉林大学学科门类齐全, 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等全部12大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129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4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7个;有国家重点学科17个。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师6059多人,其中教授1128人,博士生指导教师833人。 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人(双聘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7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3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14人。

吉林大学是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 ,现已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高水平、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在校全日制学生6.3万多人,其中博士生、硕士生1.7万余人,留学生700余人,另有成人教育学生1.8万人。

学校拥有几百个具有现代化研究手段的实验室, 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 行业部委开放/重点实验室15个。 学校承担了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 有一批产业化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的国家攻关项目、“863”项目、“973”项目等高新技术成果.

第七名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兼有部分理工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学校的前身是1937年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陕北公学,以及后来的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的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著名教育家吴玉章、成仿吾、袁宝华、黄达、李文海先后担任校长。现任校长为纪宝成教授,党委书记为程天权教授。

自成立之日起,中国人民大学广大师生发扬“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优良传统,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积极探索,求真务实,使学校成为我国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基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普及,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誉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以本科教育为基础、研究生教育为重点,辅以成人高等教育、网络教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和体系,尤其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领域具有突出的整体优势。现设有研究生院、23个学院、21个科研机构和14个博士后流动站,另设有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及深圳研究院;拥有6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居全国高校第一;拥有13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名列全国高校第一;拥有全国重点学科25个,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五,其中社会科学居全国高校第一。在连续六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中国人民大学获选16篇,在人文社科领域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学校现设有学士学位专业60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8个,硕士学位学科点128个(包括自主设置的27个硕士点),博士学位学科点87个(包括自主设置的21个博士点),一级授权学科11个,成人教育专科专业9个,本科专业11个。在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组织的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学科评估中,学校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5个一级学科整体水平排名全国第一,总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三位,政治学、农林经济管理、历史学、工商管理也取得了较好的名次,充分展示了学校雄厚的学科发展实力。

中国人民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已故老一辈著名学者吴玉章、成仿吾、范文澜、艾思奇、何思敬、何干之、何洛、胡华、尚钺、吴景超、李景汉、安岗、石峻、缪朗山、李秀林、徐禾、塞风、许孟雄、孟氧、佟柔、戴世光、刘铮、查瑞传、苗力田等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目前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结构好、科研能力强、年龄梯度合理的教学与科研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580人,其中,教授476人、副教授581人。博士生导师474人。此外,还有193位学术造诣精深的国外学者和930位国内各界知名人士担任(或曾担任)学校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拥有14名第五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科评议组成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22人,有24人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工程”,11人荣获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50人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4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各项所占总数比例均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学校有19位教授入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成为全国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有13名教授入选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其中黄达教授担任委员会顾问),人数居全国高校前列。

中国人民大学以“国民表率、社会栋梁”为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在全国高校数量最多、门类最全、综合水平最高的优势,积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的理论型、应用型、管理型人才。从陕北公学至今,学校一共培养了18万名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包括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政治学家、法学家、企业家、哲学家、教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各级党和政府高级领导干部以及新闻、法律、文学艺术工作者和其他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目前共有普通本科生、研究生在校生18998人,其中本科生9571人,研究生9427人(含研究生单证教育的学生(MBA、MPA、法律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接近1:1,是全国高校中这一比例最高的研究型大学之一;有成人教育本专科在册生8千多人,其中75%以上是本科生,网络教育在册生近4万人;目前在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1165人。

第六名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母校。

  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创办人是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抗日战争时期,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昆明组成举世闻名的西南联合大学,被誉为"学府北辰"。 南开大学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培养了以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为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0年12月25日,教育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重点共建南开大学协议,南开大学跻身21世纪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

  南开大学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科覆盖了除军事学以外的所有门类,在长期的办学过程种形成了文理并重、基础宽厚、突出应用与创新的办学特色。有18个专业学院(系),设有研究生院、中国APEC研究院、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学校积极构建和发展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学科体系,现拥有68个本科专业,158个硕士点,98个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8个国家重点学科,13个省市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8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文化素质教育基地,4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南开大学拥有一支阵容整齐、结构合理、学术精湛、锐意创新的师资队伍。在1527名专任教师中,博士生指导教师401人,教授544人,副教授61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4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2人,天津市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人才基金获得者1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3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获得者28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11人,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2人。

  南开大学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现有各类学生33136人,其中本科生11859人,专科生573人,硕士研究生5623人,博士研究生1956人,留学生859人,成人教育在校生7858人,远程教育学生4408人。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143人。

第五名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是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1924年,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这所大学,亲笔题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笃行”的校训。原校名为广东大学,1926年,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九十年代,由国家批准率先在华南地区设立第一所研究生院,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教育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订协议,教育部与广东省在3年内投资12亿人民币,把新中山大学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水平大学。

  中山医科大学前身之一为博济医学堂,成立于186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学校先后改名为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已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多学院医科大学,在医学遗传学、眼科学、肿瘤学、寄生虫学、内科肾脏病学、器官移植、传染性肝病、生物医学工程及分子医学等方面科学研究成绩显著,达到国家先进水平。

  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不少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目前,中山大学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设有人文科学学院、岭南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政治与行政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工学院、中山医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旅游学院、翻译学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25个学院和地球科学系、资讯管理系,并有研究生院、软件学院、高等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

  中山大学学科门类宽广齐全。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全校有17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权点达14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达208个,还有专业学位点17个,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点以及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D)、计算机技术、环境工程硕士、软件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项目管理、生物工程、地质工程、光学工程、材料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M.M.)、口腔医学硕士(S.M.M.)、公共卫生硕士(MPH)、会计硕士(MPAcc)等1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全校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2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43个广东省重点学科。在本科教育方面,全校有89个本科专业,拥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6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有25个本科专业是省级名牌专业。我校还具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中国的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今年,在校各类学生6万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近3400多人、硕士研究生近12000多人,本科生24000多人,外国留学生900多人。

  中山大学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有权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全校共有教职工12000多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657人,具有高级职称的810多人,具有副高职称的1600多人。教师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7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9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5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16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0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7人。

  近几年来,中山大学人才培养取得许多新成绩。如,2002年至今,我校参加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参评的16个一级学科有12个进入前十强。近年来我校博士生论文有12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3年,中山大学代表队获得第27届国际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的银奖。200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投资策划ACCA大学生公开赛中,我校代表队夺得冠军。继2002年我校学生辩论队获全国大专辩论赛冠军之后,2003年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勇夺冠军。

第四名 武汉大学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