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人才动态 >

汝州市2005-2010年人才资源开发规划,教育动态,汝州教育频道,汝

2012-08-05 15:13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既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又是“全省进位次、全国创特色”和“建设富裕汝州、文明汝州、平安汝州”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支撑。根据《汝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我市人才队伍现状
近年来,我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紧紧围绕全市政策发展稳定大局,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结构渐趋合理,人才素质逐渐得到提高,初步建立了一支专业门类较为齐全,整体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市人才总量发展到19159 人,其中具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和乡土人才、技能人才人数分别为286人、3161人、6974人和1000人、1100人,分别占人才总量的1.5%、16.5%、36.4%和5.2%、5.7%;全市人才总量约占总人口的2%;具有中级以上职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占人才总量的18%。
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全市高层次人才队伍中,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10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55人;学术技术带头人21人。
人才队伍的专业门类较为齐全,具有一定的综合优势。目前,我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教学、卫生、工程技术人才为主体,以学术技术带头人、拔尖和优秀人才为骨干的人才队伍。
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初具规模。我市建有市级人才市场,乡镇建立了人才服务站,初步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遍及城乡的人才市场网络。同时加强了对人才市场的规范和管理,人才市场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人才社会化服务格局初步形成。随着大中专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确立,与人才市场相配套的人事代理、人事测评等工作相继开展,人才流动日趋活跃,市场服务领域不断拓宽。适应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及就业岗位、就业方式多样化,人才中介、人才培训、人才引进、人才信息发布、政策咨询服务、人事争议仲裁等创新工作蓬勃发展,社会化服务功能逐步完善。人才工作初步形成以实施宏观调控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人才素质的培养教育体系、开拓人才事业的科学管理体系为基本框架的社会化管理新格局。
我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不小;人才资源的层次偏低,在人才队伍总量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只占49.5%;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人才总数的1.5%;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高新技术开发型人才更显不足。二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市场机制相对滞后,人才分布和结构不尽合理,人才资源不足与人才资源浪费现象并存,企业人才缺乏和人才流失问题同在。三是发挥人才聪明才智的体制性、制度性障碍有待进一步消除。四是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这些问题应予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
二、我市人才资源开发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把品德、知识、能力、实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把坚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人才工作的目标要围绕发展来确定,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要根据发展来制定,人才工作的成效要靠发展来检验。围绕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抓住高层次、城乡技能型人才两个重点,促进各类人才全面发展,发挥人才队伍整体功能,努力把各类人才集聚到我市现代化建设事业中来,为实现“全省进位次、全国创特色”,“建设富裕汝州、文明汝州、平安汝州”的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奋斗目标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规模、科技水平和生产率,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高层次和急需人才培养为重点,以为经济社会发展为目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社会化进程,到2010年,使我市人才的综合竞争力居河南省前列。具体目标:
--在人才规模上,到2010年,使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2000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达到1200人,高技能人才达到3500人,农村骨干实用人才达到15000人;使我市公务员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上升到93%
--在人才学历层次上,到2010年,使硕士研究生达到80人左右,本科及以上学历、大专、中专及以下学历的比例达到16:41:43。
--在专业技术职务层次上,到2010年,使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人数分别达到350人、3200人和8450人。
--在重点行业和重点产业上,到2010年,力争使人才密度接近或达到经济发展所要求的阈值。初步实现人才素质的高水准、人才结构的高对应、人才工作的高活力、人才 产出的高效率。
(三)主要任务
1、努力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__大力实施党政人才能力提升工程。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行政和总揽全局的领导人才队伍和具有公仆意识、廉洁、勤政、高素质、专业化的国家公务员队伍。
__大力实施企业家培养工程。努力建设一支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__大力实施专业人才开发工程。努力建设一支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社会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__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努力建设一支适应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现代化需要的城乡技能型人才队伍。
2、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坚持市场配置人才的改革取向,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完善富有我市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提高人才工作的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法制化水平。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抓紧制定和实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计划;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省内外、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重点行业、重点科研项目提供人才和智力保证。
3、调整人才结构和布局。在坚持市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结构向产业高新化、规模集约化发展的同时,合理调整人才结构与布局。调整的重点:一是重点培养研究型技术人才、推广成果实用型技术人才,加快我市经济跨越式发展。二是促进专业技术人员向经济建设一线转移,鼓励人才到基层和农村建功立业,解决我市人才匮乏和棚架的矛盾。三是根据我市“农业稳市、畜牧富民、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和“建设富裕汝州、文明汝州、平安汝州”的要求,通过培养和引进,使我市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和高级人才在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比例有大幅度提高,以满足产业、地区、行业和城乡的需求。
4、创造优良环境,促进人才脱颖而出。改善人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的现状,破除论资辈的旧观念,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营造市场环境,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市场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鼓励各类优秀人才通过兼职、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合作研究、培训讲学、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为我市经济建设服务;确立品德、知识、能力、实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完善注重业绩、注重贡献的激励措施,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制订人才资本产权分配相关政策,建立健全以贡献大小为依据的奖励制度,逐步形成具有较强人才集聚力和人才辈出的社会氛围。
5、健全市场配置体系。加快人才市场体系建设。推进人才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加快人才中介组织的市场化建设,继续发展人事代理业务,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统,健全完善“双向选择”机制。确立用人单位和人才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和人才择业自主权。打破人才流动中的地区、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限制,在不涉及国家安全、不影响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不侵害原单位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不违反聘约的前提下,鼓励人才合理流动。定期举办人才交流会,为广纳人才提供条件。
三、人才资源开发的措施
(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为人才资源开发增加活力。
1、加强党政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考试与考察相结合来选拔领导人才。对新进入国家机关的人员坚持考试录用制度。公开考录政策,公开录用计划,公开资格条件,公开考试成绩,公开录用结果。根据工作需要,招录的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可按有关规定安排相应职务。对招录的获得学士学位的统招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生,可安排到乡镇或市直单位工作,特别优秀的可安排乡镇长助理或办事处主任助理。加大竞争上岗、轮岗力度。改进和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健全公务员管理法规体系,提高公务员素质。
2、加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按照“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原则,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以推进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健全符合专业技术岗位、管理岗位和工勤岗位人才成长规律的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探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探索考试、评审、考核、直接聘任等多种评价手段;不断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强化岗位聘任,引入竞争机制,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进一步破除技术职务终身制,逐步实现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加快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建设。
3、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用人机制。改革选人用人机制;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能力建设,使企业经营者成为既懂得市场经济,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经得起市场风浪考验,又能够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优秀企业家。
4、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积极探索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建立与业绩挂钩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对实行聘任制的领导职位、关键岗位逐步推行年薪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自主决定内部分配。把企业经营者的报酬与其责任、贡献、经营业绩和企业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做出贡献的人才实行期权、股权激励。制定人才资本产权分配相关政策。鼓励专业技术人才以知识、技术、成果、专利、管理等要素投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偿服务。完善奖励制度,对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有杰出贡献的人才实行重奖。
(二)构建形式多样、覆盖广泛的人才培养体系,夯实人才强市战略基础。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根据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时调整教育结构和专业方向,大力发展面向我市重点行业、重点产业的中等职业教育。根据人才需求结构,调整专业设置,抓紧培养急需的工程技术、农业技术、科研开发、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根据社会和市场供求关系,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扩大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的培养途径;大力引进资金、师资、教材和教学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扩大人才培养渠道;逐步打破学校、学科、专业之间人才培养的封闭状态,实行开放兼容,发挥各自优势,走联合办学道路,争取大专、本科院校在汝州设立分校、分院。强力推进职业教育,积极发展民办教育,促进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
2、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抓好党政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员的培训教育。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理论武装和实践锻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着力解决党政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政治方向、政治纪律、宗旨观念等根本问题。全面提高公务员的业务素质和行政管理能力,坚持抓好公务员的初任、任职、专业知识和更新知识的培训。
3、强化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围绕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时时处处都能学习、人人享有学习和成长机会的学习型社会,落实好《河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建立健全我市继续教育的各项制度。坚持以提高创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抓好专业技术人才培训;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多种形式加快知识更新。采取培训与实践相结合、在职自学与脱产培训相结合、项目培养与高新技术研修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等教育培训方式。完善继续教育证书登记制度,鼓励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充分发挥和利用大中专院校和远程教育的培训资源,送出去,请进来,提高培训资源的使用效率。
4、突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一是努力提高培养我市高素质人才的能力。二是加大培养和造就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力度。
5、加强赴省外和国外培训与交流。鼓励中高级人才以不同的身份与市外、省外、国外科研、教学机构合作,加强内外学术交流;制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年纪轻、有发展潜力且政治素质好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培训;分层次选送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和国内、省内著名高校进修。选派科研骨干人才和企业家到国内外大企业、科研机构或科研、学术、商务基地从事学习和观摩;重点培养一批高层次外向型的人才队伍,为我市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奠定人才基石。
6、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提高全市高技能人才的比例。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途径。完善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证制度,推进技师考评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用的技能型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建立健全工资福利等方面能与高技能人才的价值相对应的政策体系。
7、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努力培养一支以农业科技为重点包括教育、卫生、文化、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农业和农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重点培养一批“种、养、加”行家里手,一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带头人,一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工巧匠,一批产品营销能手,一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建立农村骨干实用人才选拔、使用、管理新机制。继续推行大学生村干部工程,每年有组织、有计划地选派大学生到行政村和城市社区工作。高校毕业生到乡(镇)、行政村工作的可直接执行定级工资。
(三)搭建人才汇集、干事创业的政策平台,大力吸引高层次和急需的各类人才。
1、开辟吸引人才的“绿色通道”。国民教育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可在全市任何一个地方先落户后择业。对来我市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紧缺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及复合型经营管理人员等高层次人才,一切手续从简,并在其家属调动、子女入学、住房、报酬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进事业单位不受编制限制,专业技术职务可直接聘任。积极吸纳普通院校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具有中级及中级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汝工作。
2、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充分利用经贸、科技、文化活动、旅游等政府和民间渠道,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广泛开展省内、国内、国际人才交流,采取聘请讲学、咨询、参加技术诊断、设计以及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贸结合等形式引进专家和智力。把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加大引智成果推广工作力度,形成在较高水平上的技术跨越。
3、加大吸引在市外、省外学习、生活、工作和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汝、来汝工作力度。制定在市外工作、生活、学习人才的回归计划,健全完善吸引、使用在外优秀人才的政策措施,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强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高新项目开发引进,形成符合优秀人才特点的引才机制。坚持对所引进人才的评价认定制度,开辟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回汝、来汝服务绿色通道。建立我市在市外工作、生活、学习人员和在国外留学人员信息库,加大对其引进资助、经费的投入,为其回汝、来汝创业创造条件。
4、研究建立特聘专家制度。在科研及其他企事业单位实行特聘专家的办法,广纳人才,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
(四)培育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1、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以我市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市场为主体,单位、部门、高校内部人才市场为依托,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分布合理的人才市场体系。
2、进一步加快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消除人才流动中地区、行业和身份等限制,打破人才的部门所有和条块分割;改革住房、户籍等制度,消除人才流动障碍。完善人才市场内部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建立健全各类人才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机关、事业、企业单位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相关部门建立高层次人才健康档案。鼓励用人单位优先为高层次人才办理补充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引导人才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
3、加强政府对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与监督管理。健全人才市场监督机制,规范人才市场秩序,切实保证政府依法对人才市场进行监督,维护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人才市场政策支撑体系,保证人才市场健康、有序、繁荣发展。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手段,引导人才正常流动,保证我市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农业、贫困地区、艰苦行业的人才需求,改善人才的产业、行业和区域布局,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4、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发布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人事人才信息,发挥人事人才信息在人才资源市场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全市统一的、多层次的、分类型的人才资源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实现人才信息资源的共享。人事部门要适时向社会发布人事政策、办事制度、人才信息等非保密性信息,充分发挥人事系统网络的作用。
(五)优化人才工作的良好环境,为人才资源开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努力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护人才,把全市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充分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各乡镇、街道和各单位、部门“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定期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分级、分类、分层次联系人制度,注意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决策咨询等方面的作用。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督促检查。考察领导班子的业绩,既要看招商引资的效果,又要看招才引智的成效;既要看基础建设的建树,又要看人才政策环境的改善,实现经济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的有机结合。建立科学的人才统计指标,将人才资源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加大对人才培养、引进的支持力度。市、乡两级财政要优先把人才资源开发所需经费列入预算,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各类企业用于人才培训投入的经费应达到职工工资总额的1.5%以上,并列入成本开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人才资源,逐步形成以政府适当投入为导向、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各方筹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2、各乡镇、街道和市直各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切实下放权力,减少审批事项。制定知识产权、智力成果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性措施。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的人才作为我市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人才工作范围,做到政治上一视同仁,政策上统筹考虑,服务上统一安排。为各类人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广泛宣传我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政策措施、优秀人才的典型事迹,努力营造人人爱护人才、人人尊重人才、人人竞相成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3、建立健全人才政策体系。认真贯彻执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各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中共平顶山市委、平顶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人才政策。对在人才资源开发过程中的难点和深层次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措施,形成包括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保障、人才监督等分系统、多层次的人事人才政策体系。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