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CAP:大学先修课的中国试水(3)

2014-03-31 13:13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中国试水CAP剑指何方?

  杨念鲁认为,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而高中和大学教育断层,精英教育缺位,拔尖创新人才缺少有效培养和选拔机制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基础教育改革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加之近几年国内大学先修课的探索处于无组织状态,推出中国大学先修课程(CAP)试点项目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CAP不是美国大学先修课程的翻版,而是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从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设计开发的课程体系。”杨念鲁强调说。

  对于中国教育的现状,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戴家干认为,中国的教育体制下,一直注重完善的大众教育,缺乏科学的、因材施教的培养;一直强调教育的公平性,强调对学生无区别对待、无差异教育,实际上不仅是做不到的,而且难以深层次实现教育公平。

  对此,先后担任大学教授和7年多中学校长的王殿军也感触颇多。“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中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小于对人才的埋没。”他说,在中学,不论是学习好的、能力强的还是学习吃力的、能力弱的孩子,都要齐步走,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节奏,对所有学生的培养近乎用完全一样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要想满足所有学生的发展需求是不可能的,这种模式是不科学的,也是难以想象、难以接受的。“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在高二已经基本完成,高三的学习基本就是重复以往学过的内容。许多很有天赋的学生在不断重复中,把兴趣、创造力和想象力消磨殆尽,被送入大学时已经面目全非,大学阶段想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困难。”

  对于现行教育模式输送上来的人才,高校方面也并不完全认同。清华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数学系教授白峰杉说,清华大学招进来的学生同质化严重,从高考成绩650分以上的学生中随机抽取300人,都差不多,学生没有自己的特色,千人一面。因为现在的学生已经在相同的成长轨道中被塑造成了一个模样,生源同质化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危害巨大。“选拔学术型人才,其实只需要学生某些文化课成绩不差就可以,有研究证明,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完整,其创新能力就越差。”白峰杉说,“我们的教育讲究‘一步一个脚印’,这种要求不是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如果只会按部就班走,很难有创新思维。”

  “开展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的研究和实验,正是为了让更多学有余力的中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潜能,尽早接触大学课程内容,接受大学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训练,让学生真正享受到最符合其能力和兴趣水平的教育,发展学习和研究能力。”戴家干说。

  作为CAP项目的主办方,中国教育学会希望这个项目能推进中国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戴家干表示:“借助此项目,我们希望改变现有的以高考分数选拔人才的单一体系,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希望从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评价制度上,找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式,建立完善的、科学的、多元的人才培养体系。”

  “虽然目前高校的自主招生饱受诟病,但在现行制度下,自主招生无疑是最优化的选择。”白峰杉说,不过,目前的自主招生成本太高,对高校来说,所有指标都要自己衡量,想找到自己需要的学生付出的代价很高。

  “如果将来有了CAP成绩,再加上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多种维度的评价,自主招生可能会变得更简单、更有针对性,也会更有弹性、更有秩序。”白峰杉说。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