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回望十年:看高校自主招生发展之路(2)

2013-04-05 09:19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联盟掐尖

  名校预录取率仅为10%

  随着自主招生试点院校不断扩张,各校都希望能抢到优质生源,甚至提早开考时间开始“较劲”,导致考生们疲于奔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部分高校的生源。

  以清华大学为首的五所重点高校首先迈出一大步——在2010年开创“五校联考”模式,对报考五所学校的考生尝试联盟内报志愿、联合笔试、分别录取。

  同年,北京大学领衔复旦大学、香港大学等七校,建立联考同盟;同济大学和天津大学亦牵头8所重点理工院校签署了自主招生合作协议。

  随之,游离在联盟外的重点院校纷纷“站队”。一年内,国内重点高校自主招生形成了“三国鼎立”的混战态势。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全国报名三大联盟的考生近30万人次,获得笔试资格的不足50%,各校预录取率平均为10%左右,这一比例近年还有所下滑。

  有人认为联盟帮考生减了负。但也有人批评名校“捆绑”掐尖,自主招生沦为高校争抢生源大战。特别是今年,三大联盟笔试“撞车”,考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能“三选一”。

  武大大一学生陈鹏曾很纠结,他是2012年全国自主招生的一名考生,那时三大联盟“混战”正酣,北大、武大和人大是他心仪的高校。他回忆,考前联盟可能瓦解的风声传出,随后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又退出“北约”,他寝食难安。“当时很害怕联盟瓦解,说不好还要‘赴京赶考’。”后来联盟保住了,但谁料“北约”和“华约”联盟笔试时间“撞车”。这意味着他只能选择属于“北约”的北大、武大,或是“华约”的人大。权衡之下,他只好放弃报考人大。

  而事实上,这场生源大战不仅仅停留在选拔考试上,更多高校将目光延伸到重点中学的课堂里,在高一时便开始“抢人”。譬如北大从高一开始就掌握并跟踪广东几所著名中学的优秀学生资料,每年高考前直接对这些考生进行“一对一”的工作,游说他们报考该校。如今,这一做法已被多校复制。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