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中国EMBA教育十年成长思考:EMBA,富人俱乐部?(4)

2013-02-01 09:35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曾经的“卖点”面临考

  【有专家认为,EBMA是营利性教育项目,应归为非学历教育,这样可以避免学校“贩卖”文凭,同时可以引导学员更关注教育培训本身】

  “EMBA的授课有一个特点,先讲课的老师占优势,后面讲的内容前面的教授或多或少都讲过了。”庄总说,比如说管理学概论、公司战略管理、中国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等课,里面有很多关于企业管理的内容都是重复的。

  “对于EMBA课程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课程的统一设计与整体研发。”在从事教育培训十余年的“行家”易定宏看来,EMBA未来的发展还是在于课程的研发与创新能力。

  他认为,EMBA的教师一般都是名师,他们日程紧张,所在地点分散,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各讲各的,没有形成系统化、科学化的课程;另一方面,学员也比较分散,与老师的沟通不充分,反馈与建议又没有得到及时跟踪与调整。

  钱颖一认为,开办之初的EMBA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从MBA课程发展而来的,不可避免地存在同质化倾向,但是EMBA学员的构成、素质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这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学员的要求。因此,在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商学院在EMBA教育的课程体系、标准配置、师资力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在一直积极探索、不断调整。

  中国EMBA教育开办了3年后,国务院学位办曾在2005年至2007年之间,对首批30所试办EMBA教育的院校进行了EMBA专业学位教育评估。在“漏洞和不足”一项中,排在第一位的是:一些学校对EMBA教育项目缺乏整体设计,在办学理念、课程及教学环节设置、管理制度及执行之间有脱节现象。究其原因是对EMBA教育办学规律的认识缺乏深度。

  针对评估中出现的问题,国务院学位办2007年12月28日转发了由全国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关于EMBA培养过程的若干基本要求》。该要求对EMBA教育的管理体制、招生管理、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论文撰写指导和答辩、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规定。

  但在执行过程中,一些高校也出现了违反规定、执行参差不齐的情况。2009年,国务院学位办就对中山大学等10所高校在2007年、2008年EMBA招生中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了通报,并要求限期解决,否则将停止EMBA招生授权。

  一直以来,EMBA教育的另一个“卖点”,是国际化和案例教学,但EMBA发展至今,这一“卖点”也在经受考验。

  “请了几名留美或华裔学者来授课,并不意味着就是国际化了。”在易定宏看来,目前EMBA所谓的国际化,主要是师资的国际化,“我认为国际化应该是一种综合的国际化,包括教师的国际化、学员来源的国际化、学员去向的国际化、教学范围和方式的国际化。”

  在国务院学位办进行的EMBA专业学位教育评估中认为教学效果最好的教师中,毕业生所在学校的教师得票数占总票数的55.8%,境内非本校教师得票数占18.8%,两者合计约为75%;EMBA项目聘请的港澳台教师得票数占5.7%,外籍教师得票数占总票数的19.7%,两者合计约为25%。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