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你认为上课最积极的3名同学和翘课最多的3名同学,视与主流答案相符程度给分,完全不相符得0分。”这是山东大学某学院刚结束不久的期末考试题目。尽管出题老师称这是为考核学生的企业绩效管理,但仍引发巨大争议。
检举身边的同学,到底是考试形式的创新,还是对考生人格的侮辱?鼓励教学机制改革,认可教师以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进行教学考核创新,难道就可以牺牲学生的人格吗?须知,学生并不是老师成名的试验田。
一辩:检举翘课同学,该不该成为考题?
正方:职业场景再现,考核学生应变能力
王师洛(高校教师):我在网上看到了这场考试所引发的巨大争议。我认为对于能否进行此类考试应该停留在学术层面进行评价,不应该对其“上纲上线”。
从学术上考虑,这样的考试方式未尝不可。最重要的理由就是,这是对未来工作职业场景的再现,能够充分考核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在现在的职业环境中,主管上司使用类似方式对员工进行绩效管理是很常见的,高校教学中将其纳入教学考核完全可以理解。
学生对这样的考试反应太过于激烈,没有必要,或许当成一场寻常考试就不会有如此多的争议了。我相信以后这些学生走向职场后,会认识到这种考试对自己职业生涯带来的帮助。
反方:不应越过尊重学生的底线
曲冬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生):在学校,学生尊重老师,同样,老师也要充分地尊重学生。这是一条底线。让学生写出上课表现最积极的3名学生可能对于树立榜样力量有一定帮助;但是选出3名逃课次数最多的学生,即使选票结果只有老师看到,也极有可能伤害到学生的自尊以及同学之间的感情。再者,以投出的选票是否和大多数选票一致来判断学生观察力如何实在是可笑至极。要是某一学生一直坐在第一排,而从来都是专心学习,只看黑板,不管班级来了多少人,这能说他观察能力差吗?
此外,我认为,让学生选出上课表现积极的同学和逃课最多的同学也有可能误导学生,将身边同学简单分成好学生和差学生,这也有可能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
二辩:提倡教学改革,算不算形式创新?
正方:全方位检验学生学识,为就业打下基础
陈果(化名,中央民族大学学生):我觉得大学的期末考试题目应该脱离一般的背书本知识或者划范围,多出一些灵活的考题。这样既可以全方位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防止学生照本宣科“死读书”,同时也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考试的形式是应该创新的。一张A3纸的试卷光靠题目的罗列怎么能体现学生一学期的收获呢?自主招生现在都讲究学以致用了,大学考试也应该跟上。一些跟就业、职业相关的内容大可以实例展现,这样既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也为毕业生适应职场做积累。职场本身就是瞬息万变的,学生毕业直接进入社会,大多数都会觉得有不适应感,而且单位也绝对不会像学校一样最大可能的包容你,再给过多的适应时间,所以将这个过程提前到大学,对学生肯定是有好处的。
反方:因学科而异、因人而异,不可盲目创新
刘若谦(教育杂志编辑):现在许多高校都在搞教育改革,从教授到讲师也言必谈创新。各种期末考试的新样式也层出不穷,从无人监考,到校内实践考试,到校外实操练习等等,五花八门。不过我认为不是考试形式越多就越好,考试还需要因学科而异、因人而异。
从学科上来说,传统的文科和理科,还是需要最传统的考试形式,纸笔作答,有理有据,能够充分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深度、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而工科适合开展一些动手操作的项目,或者设计或者制造。经济管理类专业则可以安排一些具体的项目进行练习,如模拟运行一个公司,或者进行一次模拟炒股大赛。因人的角度,则需要根据所教学生的性别、年龄和性格等特点,女生多就不适合一些冒险成分大的考试,性格内向学生多就必须严格把关考试题材的伦理倾向。这些都要注意,绝对不能盲目创新,否则就容易出问题。
1 2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