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清华尝试课程创新:灌输教育无法培育真正人才(2)

2013-01-18 10:30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反思

  灌输式教育无法培育出真正的人才

  为了完成任务,好几个小组采用轮休方式24小时不间断进行“车轮战”研发,但这正是80小时不间断极限学习过程的精髓:在极限的、复杂的任务过程中,不仅完成技术的学习,也要完成时间管理、团队协作和人生体验的学习。

  从河南郑州赶来参加“挑战方”的薛源虽然还是名高中生,却已经是机器人“小专家”,他说:“对于清华学生而言,要想出色完成任务,不仅要在技术上下功夫,更要成功处理好时间、人、事情的关系。”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卢达溶教授称:“如果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的仍然是灌输式教育,那就是将大一念成了高四、将大二念成了高五,对学生的真正成长毫无意义。”

  卢达溶的话,戳中了中国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核心难题——并不是办学规模或师资力量的大小强弱,而是急需扭转的办学理念。

  有着多年国外教学经历的顾学雍认为,我国大学生与国外大学生相比,在接触社会、自主学习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差距。许多专家学者也认为,我国高校现有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必须改革,要从灌输式教学法转向启发式、开放式教学;要从学生个人学习,转向提倡团队合作学习;要从某一学科单打独斗,转到跨学科合作解决问题。

  “在原来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基本是观众和听众,只是被动接受,这样无法培养出真正人才。”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查建中表示,“要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校,先要培养出世界一流的学生,清华这次创新就非常好。”

  探索

  转变过时评价体系才能让创新持续

  “中国的大学现在就必须设计未来100年的发展方向。”顾学雍说。其实我国高校从未停止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

  2010年,北京大学与美国南加州大学的24名学生利用网络视频共上一堂课,他们基于校园现实需求,先后展示了校园节水计划、节能省电等方面的创新方法和措施。

  而清华大学每年也拿出100个核心实验室作为实验室科研探究课程,供全校的本科生选择“进驻”,这门选修课以个人兴趣为导向,完全打破专业壁垒。每学期在8个实验室“见习”后,就可以获得1学分,每学年可以选修一次。如此算来,一名本科生在毕业前最多可以接触到32位国内顶尖学者,其科研能力也将因见多识广而获得增长。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