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商业竞标式的课程设计,80多个小时连轴转的极限要求,清华大学的一项课程改革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创新印迹。这样的颠覆,来得并不早,高等教育理念的突破、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在一次次冲锋中,总是受到积弊巨大惯性的牵制、观念墨守成规的桎梏。
课程期间,其中一个小组的成员在商量机器人的设计图纸。赵婀娜 刘岱摄
教育兴,则国家兴,期待各校的教育改革由点及面,各地的破局突围星火燎原。改革需要加码,需要加速,需要更大空间。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使我国南海海域板块抬升,出现一座新无人岛A,你们的任务就是合作开发物资运输投放系统及制作商业勘探开发计划,以取得风险投资赢得竞标。”4天前,一份特殊的课堂任务摆在了清华大学78名学生的面前。尽管他们还没完全弄清要做什么,但倒计时已经开始,接下来的80多个小时里,他们只能从零开始、边学边干。
这是一堂创新型课程,名叫“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于1月14日至17日在清华举行,参加学生以清华大学本科一年级新生为主,来自工业工程系、精密仪器系、新闻传播学院和美术学院等20个不同院系,并被打乱分在8个小组。据了解,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在校本科生广泛接触不同的学科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跨学科团队协作、项目控制与时间管理的能力。
目的
培养管理协作能力才是重点
“跨学科系统集成设计挑战”的参与者分为“挑战方”和“任务方”。教师和经选拔参与准备教学内容的学生是“挑战方”,他们的共同任务是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交给“任务方”,也就是实际参与学习活动的78名学员,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为了打动“风投人”获取资金,在17日的整体方案展示中,经历了80多个小时不间断极限挑战的学生完成了许多作品:有商业开发方面的,如石油矿物等资源勘探开发、智能捕鱼等;有军事应用方面的,如全自动海面监测防御系统;还有环境保护方面,如海空协同智能油污清理系统。
但解决技术难题并非课程的关键,课程负责人、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副教授顾学雍称:“在真实世界里,处理技术以外的困难,是比解决技术本身更难、更重要的事情。”
正因为如此,整个课程项目除了要求学生自己去理解掌握自动机器人的组装控制、航拍摄像等“技术活”外,还要做点儿“艺术活”、“控制活”和“人文活”。比如课程要求他们完成极限学习的记录工作,要拍照片、写博客、剪视频;当事件和任务复杂交织在一起时,时间管理、事件管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等难题个个棘手,他们都要能够妥善安排和解决。
此外,法学专业同学还成立了“专利局”和“法院”,受理知识产权的申请、授权和起诉。课程期间,“专利局”受理批准了共计30余项专利,“法院”也成功调解了一起知识产权纠纷。
“我们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顾学雍介绍道。
1 2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