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当下,教育的“物本”意识非常盛行,教育者、学校更愿意将学生当作功名的承载者,当作某种崇高期待的继承者。达到了这个目标,才算是教育成功,否则,就是“误人子弟”、“浪费资源”。当然,因为国家对博士教育投入较多,人们多认为博士应该承担更重要的科研工作,产出更多重大科研成果,也是人之常情。可如果这种“投入”忽略了他们的独立选择和本然兴趣,甚至忽略了他们的“工作快乐”,这种“教育高期待”是不是有点自以为是、强人所难呢?
推荐内容>>博士逃离科研教中学遭质疑 称没兴趣了厌恶科研
推荐内容>>他为什么“逃离科研”
推荐内容>>“逃离科研”:另一维度的思考
所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说:“学生不想继续从事科研,那就让他走好了,真正喜欢科研的人会留下来做,没有什么好遗憾的。”该院教师郝雪梅也认为:“每一个个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应为了集体压抑自己的兴趣。每一个个体好了,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就算是选择了做中学教师,也不是不能做出突出成绩。萧杨博士能将自己的厚重学识化为深入浅出的讲解,使理科课程充满兴趣,成为一种震撼般的引导,让更多孩子乐意选择科研事业,这种贡献一点都不比当科学家搞科研卑微。
人各有志,不必强求,愿意从中学教师干起,也挺好。因为“科学奠基工作”同样有出息,同样能作出让人叹服的社会贡献。
首页 上一页 1 2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