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他为什么“逃离科研”(7)

2012-11-30 11:13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对外经贸大学青年学者廉思领衔的研究团队曾对40岁以下的5138名青年教师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抽样问卷调查,于2012年推出了《工蜂——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从青年教师的收支状况来看,68.9%的受访者收支平衡处于赤字状态,11.8%的青年教师在工作的前几年,经济上主要靠父母和配偶支持。

  青年学者对未来的收入期待也不高。中南大学副教授陈儒军回忆说,他曾经有一位非常有学术潜力的硕士生,“我建议他读博士,给他推荐一位好导师”,但他还是选择自己开一家公司,学生给他的理由是“我看你的工资单就觉得没有读博士的必要了”。

  陈涛的“屌丝”心态不仅源于经济压力,还因为晋升的困难。“为了能评上副教授,我们的竞争可谓惨烈,虽然都是名校毕业生,但是名额太少了,不知哪年能熬上。”

  陈涛说:“即使竞争过于激烈,但如果能够给我们年轻人多一些科研方面的支持,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希望”。

  但是,在有些科研机构和高校,在科研资源的分配上,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

  程代展在反思这种逃离现象时表示,虽然近年来国家对教育与科研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目前有的高校与科技机构经费分配不合理,少数人占有大量资源,各种基金重叠分配,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贫富差距并不比社会上小。

  《工蜂——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也显示,80.6%的“工蜂”没有主持过国家级课题项目,六成“工蜂”一年的科研项目经费不足5万元,61.6%的人没有拿到过学校的研究资助。

  “青年人才不仅是当下的科研主力,且从规律上讲,25至40岁恰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黄金期,很多著名科学家的主要科研成就都是在这一年龄段产生的。”程代展说。

  可陈涛感到,作为年轻科研者,“除了研究、解决问题获得的满足感,其他什么也没有”。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