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人民日报:莫让过度考评腐蚀中文教育根基(4)

2012-10-19 13:29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尝试

  邀请驻校作家提升校园文气,让文学创作在教育中更“主流”

  有关中文系是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似乎多年前北京大学中文系就给出了答案:“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地方。”但这句话并不是意图阐述中文系放弃创作人才的培养功能,而是强调作家的生成过程是“自然”的,而非刻意“培养”。

  为了矫正中文系学生不读著作、不读经典、远离纯文学、文学创作素养有待加强的现状,国内很多著名高校都做出了探索和努力。北师大就提出了“回归原典”的教学思路,通过将经典编写进教材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经典的名篇、原著。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些老师要求学生每人负责一本文学期刊,每次上课时从当期的期刊中选取一篇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作品,深入探讨,与其他同学分享。

  经典阅读的缺失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福民看来,并不只是中国独有的现象,“美国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教科书中经典作品便‘下架'了。社会在变化、转型,经典文学作品所反映出的时代价值尺度与标准也在变化。这就要求文学教育对这些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接受性研究,以使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经典的熏陶。”

  这样的探索是否有益?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蒋方舟的一段话与此有关并耐人寻味,她说:“清华大学的求学阶段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画面是:一天,天气很差,风雨如晦。古代文学的课堂,老师带着同学们一遍一遍地阅读《春江花月夜》,没有理论、没有评论,只是一遍一遍地读。”

  探索不止于此,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都开展了驻校作家、驻校诗人的探索。包括王蒙、余光中、迟子建、毕淑敏、余华等人都曾经走进校园,高校借此提升校内的文学创作氛围。

  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的步伐迈得还更大一些,力求让文学创作变得更为“主流”,比如复旦大学就开设了“文学写作专业”硕士点,第一批学生由作家王安忆担任导师。上海大学也于不久前启动了首届文学与创意写作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并在本科生中开设《创意写作课》,力图通过创意写作工坊的模式,培养创意写作人才。

  尽管这样的探索被指称“培养出来的写手只不过是文化工人,容易成为跟着市场走的赚钱机器”,但是对写作的重视、提供创作氛围的努力,还是让中文教育更显“文气”。

推荐内容>>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实况追踪 获奖花絮    专栏>>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
推荐内容>>盘点莫言经典作品 关注文学意义:莫言作品内容简介 
推荐专题>>聚焦:中国作家莫言获2012诺贝尔文学奖 
推荐内容>>莫言获奖后广受关注 瑞典媒体称其“一夜成名”
推荐内容>>莫言称获奖是文学胜利 批判社会黑暗面凌厉严肃 
推荐内容>>莫言文学成长经历一览:为娶石匠女儿想当作家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