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夏鲁惠:开放、协同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显著特点(2)

2012-08-16 22:19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开放确立了新时期高等教育办学理念

  一是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也标志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所达到的水平或状态。至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即大学适龄人口(18—22岁)中接受不同层次和形式高等教育的人口超过15%。进入9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业已进入大众化阶段。而我国1998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108万人,毛入学率仅为9.8%。这种状态远不能满足社会接受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也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1999年,中央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审时度势做出了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决定。截止到2010年,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2231.79万人,招生规模达到661.76万人,毛入学率达到26.5%,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大国。

  在高等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高等教育结构得到了优化。首先,高等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2010年,高等职业院校(专科)招生规模达到310.5万人,占当年招生总数的47%。其次,民办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这既解决了因高等教育扩招带来的教学资源紧张、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又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2010年,民办高校招生规模达到142.89万人,占当年招生总数的21.6%。第三,成人高等教育成为普通高等教育的有力补充。2010年,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规模达到208.43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536万人,分别约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全日制教育与成人教育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局面。

  二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加快创新人才培养。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国家分别于1993年提出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即“211工程”)、于1998年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即“985工程”)。为此,国家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我国一流大学的整体水平、国际竞争力、学术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随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断推进,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开始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例如,北京大学2001年成立“元培学院”,清华大学从1998年开始建立数理基础科学班开始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建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浙江大学2005年成立“竺可桢学院”,南京大学成立了“匡亚明学院”等。 这些探索实践有力地推动了高校人才培养观念、人才培养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新的部署。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