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微博网友“太蔟”发微博:“朋友的女儿学文科,高考分报人大可选个好专业,报北大只能选个差专业。这姑娘不知怎么着了魔,一定要上北大,在家人朋友的苦苦劝说下,最终还是选了报北大历史系。一个文科傻妞就此诞生。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之后,“太蔟”发出了更激烈的言辞:“文史哲是文不聪的渊薮,从那里出来的人多半不具有科学世界观,反科学、爱哲学、挺中医,将贻害社会。”近段时间,高考录取工作正紧张进行中,这条微博的出现引发网友们批评、质疑、谴责甚至谩骂。据悉,“太蔟”的新浪实名认证信息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科普作家。
有报道揭示了当下文科类毕业生的种种困境:就业没“钱途”,专业普遍在就业率中垫后,而且平均薪资低;出国没“前途”,跟文字、语言打交道的文科生相比竞争不过他人;考研没“坦途”,数学薄弱的文科生跨专业考研难。文科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引发了网友们的担忧和热议。
观点一:就业难是因为不专业
不够“专业”、容易被“替代”是文科生就业的最大“硬伤”,文科生就业难是因为“没有专业”,这种说法的支持率很高。网友“晓风”说,文科专业覆盖面大但是不够“专”,很多企业都有文科类岗位,如文秘、文案、客服等,这给应届大学生提供了很大的就业平台,但这些岗位起点低、薪水少,上升空间不高。
网友“绿水”是一家外企的人事主管,他说,企业都想以最小成本录用能使公司获得最大效益的毕业生,不够“专业”、容易被“替代”的文科生很难是他们的“首选”。
文科重理论,理科重实践,这是大家对文理科的普遍印象。网友“紫陌”觉得理科生就业最大优势是能迅速“上位”,“学计算机的稍加培训就能上岗;学机械的多拿些证书也能入职;学纯物理、化学、生物这类的,大多考研,读研期间跟导师做课题,毕业后很快就能上手。”
观点二:最终拼的是真本事
也有网友觉得,就业难是所有大学生的现状,和文科理科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有颗“奋斗的心”。网友“ORACLE”就“吐槽”说,古代也没有分文理科还不是照样有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诗人?其实,就业拼的是“真本事”,是你的学业功底、务实精神和择业观念。网友“中国心”说得很实在,专业功底深厚的学生可以读研读博作进一步研究,大多数到不了这个“金字塔尖”的,不妨务实一点,专心做事才是“硬道理”。此外,还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
他们的找工故事:路途虽艰辛 结果还不错
主人公:赵同学 江西某大学2008级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赵同学是一名专科毕业生,他在大三的时候就考虑着想要专升本以提升自己的学历,但是迫于家里的经济条件,他只能无奈地选择了工作。2011年 10月底,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到他们学校招聘,他拿着自己积累的文学作品去应聘,在200多名应聘者中过五关斩六将拿到了该国企的OFFER,签了合约之后,HR告诉他拿到毕业证之后就可以去报到。在长达10个月等待中,赵同学找到了他的第一份实习工作——网络编辑,试用期的工资是1200元。由于他对网络比较感兴趣,加上学习刻苦,很快就对网络编辑的工作上手了,两个月的编辑工作让他熟悉了该行业,之后又转到市场部做客户开发的工作。毕业后,赵同学如期到国企报到,但因为没有背景而被分到工地上做与新闻专业毫不相关的质检工作,于是他决定离开,跟一个朋友自主创业做网站,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网站在15天内上线就宣告失败了。迫于生活的压力,赵同学进入电视台做视频编导,工作了2个多月之后,他发现尽管工作与专业对口,但他并不喜欢这种工作氛围,于是他又跳槽了,成为一名报社的摄影记者,月薪3000元,这回他满意了。
主人公:沈同学,湖北科技大学2008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沈同学在今年2月中旬到北京进行了第一次面试,由于爱好摄像,他面试的职位是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摄像,而且很顺利地谋得了第一份工作。因为北京消费高,他的工资只有3000元左右,所以他打算先依靠第一份工作解决吃饭问题,同时向其他企业投简历。在这期间,沈同学也去了各种招聘会,比如:农展、国展、中关村等大中型的招聘会,可是这些招聘会大多数的招聘职位都被销售抢尽风头,好不容易发现有传媒公司在招聘了,但是招聘职位非文稿则策划。
在招聘会上,沈同学最大的感触是:想要在北京文职类比较好的公司谋得一个好的职位,名牌大学的学生就会有明显的优势。如果是一般大学的学生,即便是有倾向于技术的文科生,也会由于专业所限或者技术学习不深入不熟练而被拒之门外。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