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盘点教师节设立30年来教师政策重要变革(2)

2014-09-09 10:12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立德树人

  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30年来,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始终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提升教师队伍“正能量”。经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实现了师德建设政策体系的全覆盖,从而让师德建设不仅成为一种道德的呼唤,更成为一种制度层面的约束。

  30年来,我国曾先后4次颁布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严谨治学,服务社会”等规范要求。

  1997年、2005年,国家教育部门分别印发《关于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指出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013年和2014年的两年间,《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等出台,关于师德档案、考核、监督、奖惩等制度不断完善,师德建设步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越来越多的教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深刻内涵。湖北省宜都市第二中学女教师周玉兰在路遇劫匪生命受到威胁之际,大声喊出“什么都给你,留下孩子们的高考准考证就行!”四川省安县桑枣镇桑枣中学校长叶志平用行动告诉我们,“作为老师,保护学生的生命永远是最重要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用行动阐释“如果能用我的生命换回更多人的生命,这何尝不是一次人生的凤凰涅槃!”

  在这些普通而又伟大的教师身上,彰显了中国教师的美好形象,展现了新时期丰富的师德内涵。新时期教师群体的良好风貌,正是促进中国教育发展前行的“正能量”。

  加强管理

  构建中国特色教师队伍标准体系

  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教师队伍管理需要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需要向科学化、法制化和标准化迈进。

  一支现代化的教师队伍离不开与之匹配的现代化的管理制度,离不开一整套完善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这个标准体系应该明确各层次、各阶段的教师应该达到的条件、具备的素质,并基于此建立一整套从准入、考核,到评价、培训,晋升、退出的完整的教师职业生涯流程。这是国际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趋势,更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一个伟大的构想达成共识并逐步付诸实践,到2020年,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

  2012年,教育部系统设计了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由84个标准和规范组成,包括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培训、管理服务和保障监督等多个方面。令人欣喜的是,一系列填补历史空白的教师标准同时出台:颁布实施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幼儿园教师、小学教师、中学教师、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等,一个完整、系统的中国教师队伍标准体系逐步建立。

  “教师专业标准,明确了一名合格教师的道德坐标、知识坐标与能力坐标。对教师的基本素养进行了专业的规范,将有力保证我国教师的专业地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原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这样评价。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