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外课程融合,让所有学生受益
说起高中国际班的国际课程,屈女士用了一句“乱花渐欲迷人眼”。“刚开始时,IB、A—level、AP课程等各种课程五花八门,有什么区别,各有什么优势,根本不清楚。跑了十几场现场宣讲会,查了厚厚一摞资料才慢慢明白过来。”屈女士说。
《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北京公办高中的22个国际班中,共有引进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的7种国际课程体系。其中,AP课程占到63.64%,A-Level课程和IB课程分别占比9.09%。
对此,汪明告诉记者,国际班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三种模式:一是以国际课程为主,仅保留少数国内核心课程,该模式在部分国别课程实施中尤为明显;二是学校把引进的国际课程和国内课程进行融合,剔除国际课程中的某些科目,加入国内课程中的一些科目,实行学分制;三是国内的核心课程不变,开设一些国际考试课程,为参加国外大学考试作准备。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上述三种情况都存在各种问题。在以国际课程为主的学校,国内必修课程被严重边缘化,中方课程开不齐开不足;而中外课程的融合模式中,国内课程被忽视、被挤占的情况频频发生;至于第三种情况,在很多地方则完全沦为“洋应试”,直接上托福、雅思、SAT的培训课,集中精力应付考试,平时成绩和出勤率则弄虚作假,将引进国际课程硬生生变成功利化的应试教育。
“当前,高中国际班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就是教育主权的问题,能否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应当保留哪些科目的国家必修课程?不完全学习国内课程,要不要授予中国高中文凭?这些都需要明确的规定。”袁桂林表示。
汪明指出,高中学校举办国际班,应当根据国家和省市普通高中课程及学分规定,开齐开足国家必修课程,这是底线。不过,数理科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可以采用学分互认方式引入国际课程。凡采用学分互认方式引入的国际课程,需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加强审批监管。
记者查阅浙江、上海、安徽、山西等八省市高中国际班管理办法发现,各地都已建立国际班课程,尤其是国际课程和教材引进的审批机制,高中国际班的课程方案须报请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引进国际教材需要经过教育部门和专家审核。
例如,上海市教委明确规定,中外融合课程方案、课程计划及其教材须经审查,其中国家课程中的语文、思想政治、历史和地理四门课程应为必修课程,应符合国家课程方案的要求。张梧华指出:“这样的制度设计就很有现实针对性,很有必要。这四门课程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而且从国外大学招生来看,他们最青睐那些具有扎实中华文化功底和卓越国际视野的中国学生。”
“开办高中国际班,引进国际优质课程资源,借鉴国际经验和理念,对深化国内课程改革具有积极意义,因此高中国际班决不能只是停留在为少数学生服务的层面,而应当成为课程改革的试验田。”汪明指出,“据我所知,北京一些优质高中,如35中都尝试将引进的国外课程融入面向所有学生的国内课程当中,真正让所有学生受益。这应当成为高中国际班向前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事实上,很多公办高中都已经意识到国际班所承载的价值和意义。在6月20日召开的北京市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校长论坛上,与会的八一中学校长沈军、101中学校长郭涵都不约而同地指出,高中国际化,决不仅仅是办一个课程班满足少部分学生的需要,而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国际化,让所有学生受益。
在张梧华看来,高中国际班还应当承载着更多责任和使命。“引进国际优质资源,深化课程改革,这是近期的战略使命。从长远来看,公办高中国际班应当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与孔子学院‘走出去’战略相呼应,把学生‘引进来’,成为吸引国外留学生来华留学的重要平台。”张梧华说。(记者 李凌 易鑫)
全国各省颁布的高中国际班管理办法
黑龙江 2011年出台《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国际班管理的意见》
浙 江 2011年5月18日出台《关于规范普通高中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的意见》
安 徽 2012年7月18日出台《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国际班管理的意见》
重 庆 2013年2月18日出台《关于加强普通高中国际班管理的通知》
上 海 2013年5月9日出台《关于开展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试点工作的通知》
山 西 2013年7月5日出台《关于加强山西省普通高中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的意见》
吉 林 2014年3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中外合作办学管理的意见》
首页 上一页 1 2 3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