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贴坎:“不稳定”和“难提高”
进入特教行业后,郝正元发现,这个“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需要几倍于普校教师的默默坚持和付出。
特教要“拴心留人”,光靠爱心是不够的,还要靠真金白银。中国从1956年开始设立特殊教育津贴,对盲、聋哑中小学的教员、校长、教导主任按评定的等级工资另外加发15%的津贴。
走过近60年历史的特教津贴,路途并不顺坦。15%这道坎,对于中西部来说,是条优秀线,一些地区用了几十年才勉强达标。但对于东部地区,仅是条及格线,一些家底殷实的东部城市早就用地方财政开起了小灶,特教津贴一路水涨船高,大部分都调到25%—40%之间,北京、上海、浙江等地甚至达到50%。
南京的特教教师郑猛回忆,2004年自己的特教津贴为国标工资的40%,当时他刚刚晋升高级职称,每月特教津贴能比以前多出400元左右。“那时候日子好过,工作热情也高”,他还用攒下的钱买了一辆白色捷达车。
不过,一路上扬的特教津贴在2005年开始下挫。
2005年,国家开始清理和规范津贴补贴项目。当年9月,中纪委、组织部等六部委下发《关于做好清理规范津贴补贴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做好清理国家统一规定的津贴补贴项目之外的各项津贴补贴,对地方自行出台的各类津贴补贴进行认真清理。
一时间,各地自行拔高的特教津贴纷纷退回15%。原本涨上去的补贴又跌回来,这样的心理落差让特教教师们难以接受,也让特殊教育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苏州市盲聋学校,已经连续3年未招聘到从事特教的专任教师。”在江苏省吴江市残联主任李凯英看来,问题的症结还是待遇问题,最近几年她一直在为提高特教补贴而奔走,两会期间,她多次呼吁,将苏州市特教津贴恢复为2009年之前的基础工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之和)的40%。她建议,多出的部分由各级市区财政分别承担,本市级财政每年需要承担的费用增加16万元左右,各区县级财政每年需承担的费用增加93万元左右。
她得到的答复是,上涨地方标准与国家政策有所抵触,不予办理。李凯英的经历并非孤例,辽宁省葫芦岛市政协委员、市特殊教育学校职教处副主任王慧敏的提案也撞上了“玻璃门”。
对此,教育部门很是无奈。“特教津贴牵扯到财政部门、人社部门,并不是教育一家说了算,如果特教教师的津贴要涨,那么其他特殊行业也要跟着涨。”顾定倩回忆起以前每次召开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期间,教育部的有关领导都会想方设法和其他部委进行协商,把津贴涨上去,可是一直都没有成功。
2009年开始实施的绩效工资,也对特教津贴产生了一定影响。
绩效工资实施后,工资开始分模块,原本津贴的核算标准相应发生了变化。据一位上海特教教师反映:实施绩效工资前,上海特教学校教职工享受的特教津贴发放标准是“国家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地方职务岗位津贴、生活津贴、医保补贴”五项之和的15%;而实行绩效工资后,上海特教学校教职工的特教津贴发放标准则只是“国家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含教师增加的10%)”两项之和的15%,因此上海所有特教学校教职工的特教津贴不增反降。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五部委《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使“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吸引力进一步增强”。《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也要求,全面落实国家规定的特教津贴等特教教师工资待遇倾斜政策,对在普通学校承担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教学和管理工作的教师,在绩效考核中给予倾斜,各地要为送教教师和承担“医教结合”实验的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工作和交通补贴。有关专家表示,顶层设计已经指出方向,需要各地的进一步落实。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