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薄弱校到优质校,还是从城区校到农村校,如何更好地适应新学校的校园文化、管理方式,成为摆在很多交流教师面前的“拦路虎”。
陈化贤在调研中发现,每所学校的文化氛围、管理理念、教学模式不尽相同,短期内交流教师适应新学校难度大,作用发挥不理想,甚至出现了消极坐等的心理。范先佐表示,对本校学生有效的教学模式,换到其他学校很有可能难以奏效,因为学风变化了,学生变化了,教学团队变化了,指导思想变化了。一个重点学校的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去教学,可能变成一个蹩脚的教师。
第一次期中考试险遭“滑铁卢”之后,邵丽云很快调整了教学策略,针对学生基础差的特点,她把难以理解的函数问题变成口诀,方便学生记忆,把深奥的数学难题转化成鲜活的生活事例,学生们能听懂了、更爱听了,班级成绩很快就回升了。
张利萍表示,要解决交流教师所面临的适应难题,一方面要在交流轮岗的前期调研上下功夫,对优质校、薄弱校的师资、教学情况进行认真调研,充分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另一方面,要通过制度设计,让教师尽快适应新环境,比如说,农村教师进城最好先跟岗,跟着骨干教师学习锻炼,等适应之后再顶岗。对于交流的优秀教师,要发挥他们在教研、科研方面的优势,让一个教师带动一个年级组,一批骨干教师带动一所学校。
1 2 下一页 尾页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