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谈中,性格十分活跃的张钺会不时蹦出几个英语单词,不过她无奈的表示,这也正是西方经历重新本土化的尴尬之一,“我记得2003年刚回国时,姐姐就提醒我,注意啊,说话不要说英文词,不然人家会笑死你。说得好听点是中西结合,说得不好听点是假洋鬼子。其实真不是故意的,有时就是因为简单就用了,比如说offer,单词一个就搞定,中文得说录取通知书,更麻烦。”
找准中西文化差异的平衡点
张钺认为,对于留学生来说,在对待中西文化差异时,必须要找到中间平衡点,“不能妖魔化中国,也不能神话西方。可能西方人会觉得中国人不守时,没有原则性,但是我们会觉得他们太死板,不够灵活。比如加班问题上,我们就会以事业为重,但是在国外要免费加班一分钟都不行。”
同样是有过国外国内双重工作经历的吴鹏也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在国外每天9时30分上班,17时下班,加一分钟也要算钱。在国内,无偿加班算是常态,我有段时间就经常加班到一两点钟,后来都习惯了。”不过吴鹏也认为这种工作态度上的差异,体现了不同的城市活力,“深圳这个城市年轻有活力,大家奔着赚钱的目的来,压力之下也会给人动力,而在国外则容易变得懒散。”他告诉记者,现在也有些同学留在英国的,并没有找到正式工作,仅仅是在咖啡厅打工,一个小时8英镑,一天如果工作8小时就是64英镑,相当于人民币600多元,“这个同学甚至买了房,他的咖啡馆工作就能支付起生活,所以状态会相对闲适。”
对于中西方职场上的文化差异,吴鹏则认为,人性其实是差不多的,差异无非在于制度上的差异,“人性都是一样的。”他告诉记者,在国外也有拉帮结派的现象,当时自己所在的公司一位巴基斯坦籍的主管招的都是自己人,“可能国内这种人事上的斗争在不同行业会不太一样吧。在市场化比较多的金融行业更多的是看业绩说话,讨好谁也没用。”
还处于求职阶段的刘涵也已经意识到了职场将给自己带来的不仅是工作上的挑战,“多元化是一种优势,也可能变成制约。得到的信息更多元化,再融入本土环境时也是一种挑战。可能在国内工作,国外的很多做法是行不通的。”
(应采访对象要求,部分受访者采用化名)记者 柳艳
原标题 [“海归”:海外文凭仅是“敲门砖”]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