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海归”:海外文凭仅是“敲门砖”

2013-08-14 10:31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就业环境严峻,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8月2日在京透露,2012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39.96万人,其中国家公派1.35万人,单位公派1.16万人,自费留学37.45万人,规模庞大,人数排世界首位。目前,大部分在外留学人员集中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在以上5个国家的留学人员约占在外留学人员总数的74%。

  不断庞大的留学人群带来的是就业竞争的更加激烈。据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99万,比2012年多19万,创历史新高。而囿于国外就业环境的不理想,大批“海归”们纷纷选择了回国与国内毕业生们同台竞技。

  一方面是留学群体的日渐庞大,一方面是国内就业市场的日趋严峻。在此背景之下,“海归”们的就业情况如何?就业心态相比早期留学生发生了哪些变化?而对于曾经历国外国内两种工作环境的“海归”来说,又有何种职场感悟?

  ■现状

  留学开拓视野

  多种原因回国

  采访吴鹏的时候是周六,约访之前他正在参加单位的一个培训。这位85后的留学生现在已经很适应这种工作方式了,觉得相对于国外工作而言,反而更加富有激情。2010年在英国一所大学金融硕士毕业后,吴鹏并没有马上回国,而是在英国的一家会计事务所工作了1年,最终由于签证快到期,且觉得在国外圈子太小,思乡之下最终回到了国内。

  高中就有出国念头

  谈起出国留学的念头,他告诉记者,尽管是在国外读硕士,但其实出国留学的念头在高中的时候就开始规划了,“当时觉得年龄小,也考虑到家庭因素,就没有出国。所以大学毕业后想出国深造。”从英国回来后,家在内地城市的吴鹏曾经回到家乡希望能找到工作,“后来发现不适合,在内地你很难找到合适的金融行业工作”。

  从事计算机行业的李程也是抱着这一目的出国的。本来在国内读完本科之后,李程可以被保送读研,但经过深思熟虑,李程还是决定出国留学,2007年,李程从英国一所大学取得了计算机网络硕士学位后回国。“主要还是拓展自己的视野。感觉国内学术氛围不够浓。”快毕业时李程也考虑过是否能留在国外工作,毕业前找了一段时间工作,但由于工作签证难弄,机会也少只好作罢。回国后,李程找到了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在一家大型企业上班至今。

  中外学生差异体现在思维上

  相比于吴鹏、李程硕士阶段的短期留学,从英国一所排名前十的某大学经济统计专业毕业的刘涵则在国外整整呆了5年,其中包括2年高中,3年大学。“当时如果在国内参加高考,可能撑死了也就是一个一本,国外的选择则更多一些,教育资源更丰富一些。而且毕业后就业选择性也更大,可以回国找工作,或者留在国外、或去香港。”

  家住宝安的刘涵现在回国已两个多星期了,正在一边找工作,一边准备考个国际金融分析师证。“在银行业,现在持证人数还较少,含金量高。”他告诉记者,自己的计划是在国内找一份工作,“希望能在金融行业,尤其是进银行工作。”

  回国后刘涵发现自己身边的年轻人做一件事的目的性非常明确,讲求的是及时回报。他通过自己所受的中西方两种教育模式分析认为,国外学生和中国学生的差异不是体现在英语上,而是在思维模式上。“在国外锻炼的思维可能更偏重于讲求长期回报,不那么功利性。心态上外国学生可能更放松,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模式。而且对于留学生来说,很多人从小出去举目无亲,租房子、申请学校,往往是一个人包办,从小就要做重大决策,制订自己的人生规划,相对独立性更强。”

  西方教育看重原创性

  余梦是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学金融的唯一一位女性。2011年她去了英国一所大学学习国际金融硕士专业,在国外呆了一年多后回到国内。在这之前她参加了本科时母校的大学校招,直接找到了现在的工作。“在国外学术上的能力提升非常大,往往是直接给一个项目做,收集客户背景、需求,定方案,进行数据分析,整理数据,调整方向等。当然国内的大学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更多的是靠个人的自觉,不那么严格要求自己的话,很难有很高的提升。国外这方面有防抄袭软件,你想抄也不行,逼得自己提升学习能力。”

  对于这一点,在国外硕士、博士留学的中英公学国际部校长张钺也坦言,自己更喜欢西方的放养式教育,“上完课后老师会给很长的读书清单,大量阅读会觉得自己提升很快。在写作方面,国内教学可能没怎么教写学术文章,西方教育更看重原创性,要通过实验数据说话。”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