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幼儿园“谍战剧”中的信任内耗(2)

2012-12-13 11:07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当“窃听”在幼儿园中搅起一片“风云”,势必会增加家长与教师间的隔阂,拉大信任裂痕。对教师而言,家长设计的“窃听圈套”,无异于猜疑情绪的表露,这种不信任,不免让他们心头生梗;而一言一语都被录下来,成“呈堂证供”,也意味着有隐私被窥的风险。

  而家长的敏感与多疑,或许也与“虐童案”带来的心灵阴影有关。当虐童的屡禁难止,昭示着儿童保护的脆弱与司法不及,家长们绷紧弦儿,是在所难免的事儿。当儿童权益的保护网还很破陋,幼师业又乱象频发,家长必然会多留点心。据报道,温州“虐童案”被曝光后,就引发了后续效应:许多家长对孩子“诱供”,偷偷观察幼儿园,防止孩子“遭毒手”。

  “虐童案”激起的警惕,对信任生态的冲击是显然的。而事实上,在陌生人社会,在人际隔膜与伦理秩序不彰之下,信任支点松动。对幼儿园老师“窃听”,不过是信任匮乏的一道剪影。

  时下,“摄像头”“录音笔”依赖已然成为社会信任度流失的现实写照。它营造了一种隐性的制衡环境,谁若逾矩,就会被拍下,摄像头犹如“目击证人”角色的技术延伸,利于还原真相,起到了震慑违法违规的功用。但与此同时,它也会加剧人的安全感减弱,毕竟,它是基于“隐私让位于防范”的一种安排,当人们处在“被监控”状态下,隐私的无处逃遁、信任的下滑,几成必然。

  对摄像头、监听器的依赖,是猜疑和信任流失恶性循环的投射。幼儿园上演“谍战”,其中暗藏的紧张与对立,不是人际相处的应有状态,也只有重拾温情,植入契约化的道义约束,信任才不至于在人人互相堤防的内耗中消失殆尽。(佘宗明)

首页 上一页 1 2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