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
学历教育
岗位培训
继续教育
职业教育
教育观察:牛城职业教育是怎样"牛"起来的
2009/5/11 信息来源: 浏览次数:490次
河北省邢台市别称牛城或卧牛城。
关于牛城的由来有两个版本:一是见于正史,据史书记载,邢台城为春秋时邢侯所建,十六国时期由后赵皇帝石勒扩修,北宋时又进行重修。城墙周九里十三步,阔六步,上可卧牛,故俗称卧牛城。一是源于历史传说,据说古时某年天降暴雨,农田被淹,洪水逼城,百姓遭难,有一神牛从天而降,一声大吼,喝退了洪水,牛城由此而名。
"牛城"的称谓始终未变。但,真正使牛城留给人们刻骨铭心的记忆的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期那场大灾难--邢台大地震。周总理亲赴现场指挥抗震救灾,慰问灾区人民的照片也成为人民总理的真实写照。
邢台人民对牛的图腾般地崇拜,反应了人民群众对牛勤劳、敬业、开拓、奋进精神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激励着牛城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雄心壮志,他们在这片广袤的热土上创造了一个个非凡的业绩。
这个一度因大地震而闻名的牛城--邢台市,近年来再次以显著的职业教育成果留住自己的风采。
牛城"牛事"多
教育观察记者 房彦卿 特约记者 岳清海 高利辉
邢台市教育局局长张军在说起牛城近年来职业教育造就的辉煌,如数家珍。
先来看下面一组数字:
2000年,邢台市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仅有35000来人,到2008年底,这个数字已经猛增至136216人。有统计显示,邢台市近3年来中职年招生量均在4万人以上,如果按人口比例计算,该市在河北省名列前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邢台市中职招生人数更是历史性地达到58235人,首次超过普通高中招生人数。
数字是枯燥的,牛城"牛事"多,让邢台教育人士骄傲远不止于此:2006年,邢台职业技术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截至目前,在河北省组建的15家省级职业教育集团中,经济上并不发达的邢台市竟占了3家。邢台如今已有5所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达到5万余人;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达到97所,在校生13万余人,全市省级和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数量分别达到13所和12所;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达到136所,年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2万人次,邢台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为全省的典型。
《教育观察》采访时了解到:2003年以来,邢台市向异地和当地非农产业转移中职生和经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24.5万人;有335.7万人次接受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邢台市区中专 迷茫!
上世纪80年代,邢台市农村职业教育也曾经辉煌过。
学校和一些县市的职教中心为企业输送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许多中职学校招生出现火爆场面。邢台市职业教育一举走出低谷,开始步入和市场经济建设相适应的发展轨道,并以此带动了职教的全面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势头,形成了"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送得走"的良性循环,驶入发展的快车道。眼下,一个较为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在邢台初步形成。作为农业大市的邢台市正在把巨大的人口压力逐步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而邢台也不失时机提出打造"渤三角"职教名城战略--河北邢台已经以其在职业教育发展上的显著成就和特有潜质,逐步成为全国北方技术人才培育的"摇篮"。
牛城的职业教育确实有点"牛"。
牛城的职业教育又是怎样"牛"起来的?
"这是邢台放眼全局,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结果。"邢台市委常委、副市长常丽虹如是说。
既然"牛",牛就牛到底。常丽虹在接受《教育观察》采访时显得底气十足,"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邢台职业教育做成牛城的'名片',使之真正成为北方技术人才培育的'摇篮'。
眼前生机盎然的发展势头,很难让人想像到,邢台职业教育也曾经历几乎难以承受的"寒流"。
遭遇"寒流":邢台职教绝地突围
教育观察记者 房彦卿 特约记者 岳清海 高利辉
通过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邢台市的职业教育一度搞得风风火火。特别是1988年,国家教委在邢台南宫市召开全国实施燎原计划工作会议,大力推广南宫二职中 "先办厂、后办学"、 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服务五位一体"和"上挂、横联、下辐射"的办学经验。南宫二职中一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职教战线的一面旗帜。
然而,进入"十五"初期,由于种种原因普通中专类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直接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奇缺。一时间,职教陷入低迷,大多数县的职教中心存在普教成份,外地一些县的职教中心甚至被挪做他用。
职业教育还要不要搞?怎样搞?今后职业教育出路何在?职业教育的生存、发展问题成为邢台市委、市政府和教育界人士关注的焦点之一。
保卫战!
"职教'阵地'不能丢!"
在审慎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后,邢台市委、市政府和邢台市教育局负责同志决定咬牙力挺。
"从长远看,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呈绝对增长趋势;从当时看,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开始出现用工荒,只要想办法把劳动力输送出去,职业教育这块阵地完全可以保得住。而且,撤校容易建校难,等到市场转暖时再发展职业教育,势必事倍功半!"邢台市教育局局长张军回忆当年职业教育的取舍决策,仍然心绪难平。
为解决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难,近年来,邢台市委、市政府把优先发展职业教育放到了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在政策、资金、土地、建设等诸方面予与优先安排。2003年至2008年先后投入资金4.08亿元,调配土地3800亩。
在邢台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一场"职业教育保卫战"悄然打响。记者在南宫市采访时翻阅到了2006年9月初《南宫市人民政府关于七大片开发调度会议纪要》,《纪要》就"职业教育园成片开发"专门作了部署,强调"市政府将全力支持职业教育园建设,在改善职教中心实训条件、职业教育园用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每年拿出城市教育附加费的20%用于发展职业教育。针对专业师资匮乏的问题,允许学校招聘10名以上非师范类专业人才。职业教育园所用土地中遇到的各种困难、由市委副书记张凤磊、副市长李春屏牵头,有关部门和乡镇配合,尽快协调解决。"
记者看到南宫市职业教育园区已现雏形,新的实训基地业已投入使用,整个职业教育园区完成之后将达到22.2公顷,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总投资逾1.5亿元。届时南宫市职教中心总占地面积将达到1200亩。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职业学校一扫阴霾,抛开不利形势带来的烦恼,整装上阵,全力以赴,全市上下齐心合力共同打造未来的职业教育逐渐成为新气候,决心之大、行动之快、投资之多、效果之好前所未有。
各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引资、引设备、与外地的职业院校合作办专业、校企合作等形式,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及基础能力建设。邢台市农业学校近几年通过吸纳社会资金,开展后勤服务社会化,改善了学生住宿、食堂等条件,还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前后引资达1200万元,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巨鹿职教中心、临城职教中心及广宗、平乡、威县、沙河等职教中心通过与外地职业院校、企业合作办专业,引进了50万至600万元不等的实训设备,大大改善了办学条件,提升了办学能力。邢台市工业学校、临西县职教中心、南宫市职教中心、巨鹿县职教中心、邢台工程职业技术学校等学校通过与本地的企业合作,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了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在基础能力建设上,宁晋职教中心、内丘职教中心、邢台市技工学校、邢台市职教中心先后得到国家的资金支持;邢台市工业学校、邢台市财贸学校、邢台市农业学校、临城县职教中心在2008至2010年间每个学校将陆续得到国家300万元的资金支持。在实训基地建设上,南宫市职教中心得到了国家的资金支持,邢台市农业学校和邢台技师学院被确定为2007年度国家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单位(全省共15所学校),得到了上级的专项资金支持。
牛!
记者在临城县实地采访时看到,该县职教中心200余亩农林实习基地已被纳入县工业园区编制规划。2007年建成的县内工业运输主干道临城大道从基地穿过,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随着县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投资5000万元的普乐泵业和投资3000万元的北京华夏慈安堂中药育牛高科技有限公司已入驻学校基地,这些企业的入驻既能为学生提供了实训的工位,又可以为学校提供了就业的岗位,还将增加学校收入。记者发稿前仍有北京长河农牧有限公司、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等数家有实力的高科技公司和大专院校正与该校商谈对基地的共同开发,学校将在县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好中选优,三年内引进建成1至2个投资上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高科技、高产值环保型项目,真正实现厂校合一,以厂养校,不断壮大办学实力,把临城职教中心建成京广路沿线、省会和邢台之间具有教学、培训、生产经营、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区域性综合实训基地。
与此同时,邢台市教育局主要领导带领部分中专校长南下上海、江苏、浙江,北上北京、山东等地考察,并与"沿海与中西部市县区长联谊会秘书处"洽谈联合办学及劳动力开发培训事宜。近年来,在邢台市教育局的大力引导下,邢台市各职业学校普遍与发达地区企业、劳动服务公司、人力资源公司等通过以"订单教育,定向培养"等联合办学模式,为中职毕业生建立了稳定、有序、灵活的就业渠道和网络。
邢台市经贸中专学校利用自己的生源优势,率先成为这次行动的受益者。他们一次向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华硕"等4个外资企业成批输送毕业生300多人,一时群情振奋。良好的就业使该校的招生人数大增,邢台市经贸学校一位负责人说,该校因报考人数多,学校条件有限,老师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宿舍和部分办公室腾出来给学生当宿舍。
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贸中专的行动在邢台职业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邢台市教育局遂派人二下江苏苏州、昆山等地,多方了解和掌握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劳动就业信息,与当地教育、劳动人事部门主办的一些官方就业中介机构签订了多种合作协议,仅昆山市就与邢台市签订了3年内输入技术型人才2万人的协议。
但是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在"普高"热度不减的情况下如何让广大农民认识职业教育的好处?各个职业学校都竭尽全力,挖空心思千方百计"推销"职业教育。巨鹿县职教中心邀请50名村支书,组成"职教毕业生跟踪考察团",远赴昆山、宁波、上海等地,对该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考查。村支书们发现,巨鹿职教中心毕业生以其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道德素质,在这些地方的大企业非常受欢迎,月工资高的达到3000至4000元,少的也有1200多元,平均达到1700多元,而且这些企业还为学生上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村支书们一看就动了心,还没有等考察结束,他们就纷纷给自己的亲戚朋友打回电话:"赶快让孩子报职教中心吧,职教中心送出来的这些学生真是有出息……"
闫疃镇王庄村支书张书臣的儿子初中毕业后在一家饭店打工,他给儿子打电话:"别打工啦,赶快收拾收拾到职教中心去报名吧!"支书的儿子到职教中心报名了。一下子带动村里其他人,一个不足500人的小村一下子有30多名应往届毕业生奔到职教中心去报名。
这一下,牛城的职业教育真的开始"牛"了。
邢台市农业学校的领导一谈及近年来学校的发展,个个笑容写在脸上。
邢台市农业学校在2004年5月份还是一个在校生不足556人,以农口专业为主的学校,经过三年的发展,已发展成为在校生6225人。
近年来,邢台市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率达到了94%以上,有了就业保障,邢台市的职业教育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从曾经的"门可罗雀"到如今的招生异常火爆,从过去只注重学生的教学培养到现在的"招生、培养、就业"一条龙服务,实现了"出口"畅、"入口"旺,邢台市的职业教育走出"寒冬",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
"双向基地":牛城职教新模式
教育观察记者 房彦卿 特约记者 岳清海 高利辉
"我的孩子在职教中心幼教专业毕业后分到了北京人民大学幼儿园,太满意了!我侄女也分到了北京总参通讯部幼儿园!"
"我儿子在职教中心学的是电子电工专业,毕业后到了上海浦东新区。眼界开阔了,思想也成熟了!"
"我的的儿子也不错!现在在邯钢带薪实习,还管吃管住,听说技术提高不少,还为家里减轻了负担。到职教中心上学是来对了!"
"我在邢台市德隆钢厂做质检员,工作轻松、干净,没危险,工资一千多元,单位还给上了三险一金呢!"
"我被职教中心推荐到北京富士康集团工作,已经签约了!这可是一家全球500强的大企业呀!"
这是来自全国各地职教毕业生的家长和学生不同声音,你从中可以听到他们对牛城职业教育的满意度。
职教与命运的故事
"是职教改变了我的命运",远在江苏苏州就业的邢台市宁晋县姑娘张凤英这样说。
以前张凤英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孩,自从她上了职业学校,她的命运就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她家的房子是最破的,自从凤英到南方后,一年挣一万多块钱,又把他妹妹带过去了,这样的话,一年多盖了一座房子,现在她家的房子在村里是最好的,村里人都羡慕她家。"凤英家所在地的乡党委张书记这样说。
2004年夏天的一天,当张凤英听说时任邢台市副市长的郭俊苓和教育局领导到上海昆山市了解当地就业情况并看望输送到当地就业的邢台职校学生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当即向公司老板请假,她对老板说:"我妈妈来了,我要去看我的妈妈。"她怕错过见到郭市长的机会,不惜花费60多元钱从近100里地的外的苏州赶到上海昆山,加入到迎接郭市长一行的学生队伍里。郭市长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深受感动,当场落泪,此后,郭市长还专程到凤英家去看望她。
像张凤英这样"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实例不胜枚举。张中旭,2005年毕业于南宫市职教中心,毕业后被校方输送到了天津新港船厂修船分厂,每年工资收入5万多元。2008年,他还被厂方授予"十大未来之星"称号。原来的四口之家只有4间坯房,现在不仅盖起了令乡亲们羡慕宽敞明亮的砖瓦房,还娶了漂亮的妻子,过起了幸福生活。
职教与产业捆绑共生
邢台市教育局官员告诉记者,近年来邢台市共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近70万人次。一大批经过培训的人员成为二、三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共向发达地区和非农产业转移劳动力和职教毕业生达24.5万余人。邢台市输送到沿海发达地区的职教毕业生每月纯收入少则一、两千元,多则四、五千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以一个人一年纯收入一万元计算,总计就是24亿元。
毕业生昆山就业,在刺激邢台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为邢台人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职业教育作为市场经济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面向市场,与产业"捆绑"共生,才能不断保持生机和活力。
2006年4月,在河北省职业教育工作会上,河北省副省长龙庄伟用两个"非常"肯定了邢台市的职业教育工作,即:邢台高职和深圳高职一起并列为全国两个模式,非常不简单;在经济基础比较差的情况下,邢台的职业教育工作能走在全省的前列,非常不容易。2004年,时任河北省省委副书记冯文海作出重要批示,对邢台市职业教育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邢台市职业教育工作的经验之后,2007年6月21日,在全省职业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龙庄伟副省长在总结各地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和做法时,再次强调:"邢台在全市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网络,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的经验,要认真总结,加以推广"。
记者就邢台市职业教育取得的辉煌成就采访过某些教育界专家,有些专家建议把牛城职业教育经验概括为"邢台模式"或"牛城现象"。这样的概括是否合理或着有没有科学性?一时还难下定论。然而,在共生共存同发展理念的引导下,邢台各职业技术学校纷纷创新办学模式--"双向基地"模式是的的确确存在的。
企业老板找不到适合本企业的人才,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是目前在人才市场上经常能碰到的一种怪现象。然而,记者在邢台采访时发现,这种怪现象被一种名为"双向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化解。
近年来,来自京、津、鲁、江、浙、沪等等的一些用人单位纷纷把"人才基地"的牌子挂到邢台的职业学校,而邢台的一些学校,也把"就业基地"的牌子挂到了这些地方。记者看到"苏州新区技术工人培养基地"的牌子挂在邢台农业学校,"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巨鹿人才基地"的牌子挂到了巨鹿县职教中心。据介绍,在邢台挂牌的还有"沿海与中西部地区中等技术人才培训基地"、"邢台江、浙、沪人力资源中心"等,邢台也有十多所中等职业学校把"就业基地"的牌子挂到了京、津、鲁、江、浙、沪等地。
这种"双向基地"建设的合作模式,给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巨大好处。据来自宁波的一位台资老板介绍,过去他们采用"遍地撒网"式的方法到全国各地的"人才大集"去招聘技术人才,很难招到十分合适的人才,招来的人才还要经过一段时期的岗前培训,之后还要有一个过程对企业进行了解和磨合,其稳定性、适用性很难保证。
建立"双向基地"后,企业把自己对人才的各项要求都交给学校,学校把适应企业的需要始终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老板还经常到学校参与人才培养,这样,既省去了过去的岗前培训和了解、磨合,人才的稳定性、适用性也得到了保证。特别是企业由于业务的发展,常常不定期地需要增加一些技术工人而此时又不是"人才大集"时期,过去只能干着急,如今"人才基地"就随时派学生上岗实习;学校还派老师到企业去建立"工余课堂",帮助工人利用工余时间、节假日学习完成学业,真正实现了半工半读,工学结合。学校根据企业信息,随时随地调整教学内容、课程结构,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真正达到"同步"。已是苏州新区的一家电脑公司领班的该校毕业生张凤英说"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对我帮助很大,我到企业后只经过了几天的培训就能独立上岗操作了"。上面那个台资老板说:"其实,我们已把学校视为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部分"。
八仙过海
邢台农业学校发展"订单教育、定向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单位签订定单,变招生为招工。学校按企业需求培养培训学生,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实习就业。该校与昆山人力资源公司签订的"昆山就业班",使400多名学生集体在昆山就业,仅2005年,该校就与企业、中介机构等签约分配毕业生2100余人。邢台市工业学校面向本地工业企业实行"订单"培养,2005年招生突破1700名,2008年达到2900多人。良好的就业率,甚至吸引了许多待业的普通大专毕业生到该校"进修"。
清河县职教中心采用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所需专门人才模式,面向羊绒产业,积极开设羊绒编织横机专业、工艺设计专业等与羊绒深加工相关的专业,将中职毕业生和经培训的富余劳动力就近推荐到羊绒企业就业,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巨鹿县职教中心则通过中职毕业生和经过培训的劳动力异地转移,输出就业,截至2008年底,共向宁波、昆山、苏州等地区输送各类技术人才10000多名,为全县带来1亿元的收入。
一些国办职业学校尝试引入民办机制。巨鹿县职教中心与山东德州民办职业学校合作,在巨鹿县投资20多万元建实习车间,并抽调一些具有专业技术的教师授课,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有一些职业学校在校与校之间实行"1+1"、"1.5+0.5"或"2+1"学制,即本地学校负责招生及第一、二年的培养,由外地有师资、有技术实力的学校负责第二年或第三年的培养及就业。如邢台财贸学校与天津等地高等职业院校合作,实现联合办学,财贸学校解决了师资不足和就业问题,而天津等外地职业学校解决了生源问题,双方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实现了"双嬴"。
南宫市职教中心和临城县职教中心在大力推动劳动力转移的同时,还把目光锁定"新农村"建设上。
南宫市职教中心依托职业教育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以"两个协会、两个中心、一个研究所"为平台,采取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办法,进行对口培训,采取"学校+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即产前学校负责提供优种、产后学校负责协调销售,产中农户负责种植或养殖。到目前,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全市发展食用菌农户3000多户,可为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牲畜存栏比2004年翻了一番,这样每年可使当地农户增收5000多万元。
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功能,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2008年下半年,临城职教中心立足县域内农业经济生产实情,在5个经济特色较为鲜明的乡镇设立了5所分校,开设畜牧兽医、现代农业、林果3个专业,招收学员500余人,招收对象主要为在家创业的初、高中毕业生及部分返乡农民工。
根据农业生产规律,学校实行弹性学制,以半天理论半天实践的方式授课,并经常到学员的养殖场或果园现场授课,教材除国家规定开设的之外,学校还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符合当地经济特点的乡土教材,既增强了知识的针对性,又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除了专业知识,学校还讲授一些法律知识、文明新观念、基本礼仪、农村金融知识等,同时为学员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提供了宽厚的平台。
面向市场办学,使邢台职业教育这盘棋越走越活,路子越走越宽。职业教育在实践中形成的办学特色,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依托职业教育带动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异军突起:邢台打造"渤三角"职业教育名城
本刊记者 房彦卿 特约记者 岳清海 高利辉
面向市场办学,不仅救活了职业教育,更拓宽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视野。他们不仅追求"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送得走",更从宏观要素市场发展规律的角度,全面剖析自身定位,确定引领潮流的新目标。
"品牌就是导向,就是市场!"
在新的历史时期,邢台进一步分析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他们认为,"渤三角"经济圈的加速崛起,为邢台"错位"发展职业教育,形成沿海经济与腹地经济互动共生局面提供了难得机遇。而同时,邢台职业学校还存在"规模不大、特色不明、缺乏品牌"的"软肋",要适应新形势,就必须在加快发展中不断完善。为此,邢台市适时而动,2008年10月份出台了《关于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幅度撬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
"品牌就是导向,就是市场!"张军对记者说。
确实,在办学过程中,邢台人日益形成这一共识。立足与沿海经济互动共生,邢台市重新刷新了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打造冀南蓝领工人基地,创建"渤三角"职业教育名城。为此,邢台计划筹建总占地10000亩的两大职业教育园区,按照"政府搭台、市场运作、校企结合、多元投资"的思路,吸纳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参与,打造包含高、中、初多种办学层次和公办、民办、企业等多种办学体制并存的"职教航母",真正树立起邢台的职教品牌。
根据规划,到2010年,邢台市将重点办好1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所示范性高级技工学校;争取有4所学校成为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所学校成为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从2008到2010年,每年将重点建设2至3个多功能专业实训基地、3个资源共享的区域性综合实训基地,培养6000名高技能人才、2万名中级技能劳动者、2万名初级技能劳动者,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万人次,努力打造"京三角"特别是"渤三角"蓝领技工的培训基地、"生产"高地。
圆梦职教
为实现既定目标,邢台市计划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以邢台市财贸学校、农业学校、工程职业技术学校为主,着力打造3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并形成一个完整的职教园区。做强邢台技师学院,打造以数控、钳工、焊接技术等专业为主的邢台制造名校。筹建"邢台职教超市",搭建人才信息交流平台。
政策保障方面,邢台市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规定对职业教育基本建设项目用地规划部门优先规划,土地部门优先提供土地并减免相关费用。从2008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职业教育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各县(市、区)政府都要设立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并且还鼓励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发展职业教育。
常丽虹副市长告诉记者,今后的目标就是要把邢台打造成"渤三角"职业教育名城。
目前,邢台市职教园区正在紧张规划建设中。一个具有显明区域特色的职教名城,开始在这片古老而富有创新精神的土地上快速崛起。
来源:新华网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