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教育观察:教育惩戒从“两难”中突围

2012-08-12 22:29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2月23日中午,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六(1)班两名小学生在学校操场边的花坛前种下5棵矮冬青。前几天打球时,他俩不小心踩坏了树木。由于学校的违纪处罚条例是学生自己投票选出来,他俩心甘情愿“自罚”——不仅要补种上小树,以后还要来浇水,保证小树存活。楚天都市报记者 叶茂林 摄

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惩戒” CFP供图

  2012年新学期开学初,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尚贤乡尚贤中心小学一位教师要求班上3名学生各上交100元“违纪押金”。按照该教师的说法,收押金是想督促学生在校遵纪守法。据学生家长反映,如果学生在校违纪,押金将会被逐一扣罚,直至扣完为止。

  通过这一事件,公众在感叹该教师行为荒谬的同时,也对教育惩戒在现实操作中表现出的软弱、扭曲状态表示不解。

  而反观家庭教育领域,2011年以来,少数中国父母仿佛一下子成了严苛教子的“怪兽”,“狼爸”、“鹰爸”层出不穷。“怪兽家长”的始作俑者是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她的《虎妈战歌》一书震动世界,其严厉的教女招数更是让许多人叹为观止。在“虎妈”旋风的带领下,“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的香港“狼爸”闯进人们的视线。进入2012年,“怪兽家长”热度仍然不减,更成为一些父母效仿的对象。

  日前,在一趟列车上,南京的何女士因6岁儿子不敢一个人上厕所,于凌晨3时逼儿子脱光上衣在车厢连接处站军姿。据了解,何女士是在效仿近日流行于网络的南京“鹰爸”训练“裸跑弟”的做法,目的是锻炼儿子的意志力和胆量。

  一时间,许许多多另类的所谓教育“惩戒”行为叠加起来,让人们不免在惊诧之余警惕地发出疑问: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教师为什么不能采取更为有效的惩戒方法?为什么某些家长有时把孩子宠上天,有时又对孩子的点滴问题揪住不放,动辄施以严苛惩罚?如何实施教育惩戒才能有益于儿童与青少年成长?

  1 惩与不惩的“两难”

  “学校拿我没办法”、“哪个老师敢惹我,我就找帮哥们儿收拾他”……面对一些学生的“豪言壮语”,江苏省大丰市大桥二小副校长梅志军和许多教师一样,困惑、烦躁、无奈。

  近年来,各地不断有学校和教师因惩罚学生被家长告上法庭,各媒体不时曝光“恶师”事件,教育部门也三令五申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体罚还好界定,可“变相体罚”却让人摸不清道不透,导致一些学校和教师谈“惩”色变。教师越来越难当,学生越来越难管,正成为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普遍感慨。

  “一头是越来越大胆调皮、难以管束的学生,另一头是各种惩戒学生的‘禁令’、少数家长的非难以及社会舆论的苛责。身为教师,经常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有时连自己是否还有批评学生的权利都拿不准,有时又忍不住对学生板起脸就训。”梅志军说。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梁威研究员看来,教育者越是身处两难境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就越容易走极端。

  重压之下,有些学校和教师选择了对学生放任自流。最极端的例子发生在4年前,安徽省长丰县双墩镇吴店中学,两名学生上课时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其间,授课教师杨某某只口头上批评了一句,并继续上课直至下课。该教师也因此被人们冠以“杨不管”称号,受到社会舆论强烈抨击。

  相对于放任学生的“前车之鉴”,有些学校和教师则倾向于实施惩罚,却往往因为惩罚方式不当、程度过重等问题与学生、家长发生冲突。

  近日,河南省长垣县第一中学多名学生因带手机上学遭到劝退一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从去年4月长垣一中制订“6条禁令”和后来的“7个不准”到现在,至少有31名学生因违背校规被劝退。长垣一中政教处今年2月23日发出的一份处理通告显示,18名学生因带手机上学、2名学生因吸烟被劝退。

  梁威认为,当前许多学校和教师的惩戒办法存在简单化的倾向。“同时,许多家长也存在着教育方式简单化的问题。长春市曾对100位未成年人的家长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71%的家长对孩子都有过非理性的情绪化宣泄。”

  梁威建议,面对未成年人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首先要区别的是,以下跪、抽耳光、脸上刺字等“非常手段”进行惩戒,其目的不是教育,而完全是实施者变态心理的发泄,其动机一开始就是错误的。其次,采取训斥、讽刺、辱骂等方式对未成年人进行惩戒,对未成年人心理造成的伤害不容小视。

  “实施教育惩戒需要‘对症下药’,走出简单化处理的误区。”梁威说。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