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候鸟”不再困在“笼”中?
假期对孩子们来说应该是轻松、快乐、自由的,同时也是增长知识、丰富视野的好时机。当有些城市的孩子跟着父母出国旅游,或上各种兴趣班时,我们的“小候鸟”却被关在小小的“笼子”里,痴痴地等候着夜幕降临时父母归来的脚步声。
“小候鸟”的安全问题是父母最担心的,尤其在近年发生的几起留守儿童进城意外事故之后,家长们就更谨慎了,这也是父母把“小候鸟”关在家中的主要考虑。成熟的居民小区有保安看管,闲杂人员难进入,对车辆通行也有严格的限速要求和出入管理,家长们会放心一些。但是,多数进城务工人员都居住在治安条件不太好的近郊小区,外来流动人口占多数,不放心孩子在小区里玩耍。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王水雄指出,社区要加强治安管理,尤其是对外来人口的管理,给“小候鸟”一片安全的天地,解除他们父母的后顾之忧。“如果一个社区里有若干名农民工的孩子来度暑假了,社区可以利用自己的一些设施照料一下农民工子女,哪怕是适当付些费用,我想农民工也是愿意接受的,比如社区开放图书馆,孩子可以在那里看书交流,又比较安全。”邹农俭说。
据报道,广东省东莞市宏远社区为了让远道而来的“小候鸟”们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暑假,开设了青少年志愿“特攻”行动、亲子厨房、发现东莞文化——定向寻根活动、小学生暑假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家庭趣味运动会等暑期活动。还有企业为了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积极承担照顾“小候鸟”的责任,目前面向“小候鸟”的企业夏令营也越来越多。
“城市里还有不少资源可以加以利用,例如有不少大学生、中学生暑假非常愿意做志愿者,为孩子们做些义务服务。”邹农俭说,一些退休老师、医生也非常愿意为孩子们提供些无偿的服务。有的地方建立了所谓的“时间银行”,现在利用闲暇时间为他人做些服务,待将来自己有需要时,就可以享用“时间银行”里存的服务时间。
思路和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假期“二次留守”的关键所在。城市里的各种慈善组织、志愿者组织,也可以以“小候鸟”为服务载体,展开多种多样的服务,政府应当开放、规范民间组织,让民间组织在诸如此类问题中发挥一定的作用。王水雄认为,政府还可以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形式让“小候鸟”在城市的假期得到更加专业、独到的服务。 (光明日报记者龚 亮)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