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文理 > 历史科目 >

历史科目评析(2)

2012-07-27 06:13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A.赢得了民族独立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

  D.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程

  这两道题既考查了学生对纵向历史线索的把握和中外历史横向联系的能力,又考查了学习过程和方法,需经高度概括分析才能作答。

  2.非选择题

  第31题,读图,回答问题。此题按课程标准要求,考查学生“正确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能力。用同一幅历史地图,考查两个历史事件的有关内容,是本次命题的一个初步尝试。

  第32题,材料解析题。此题的现实性已如前所述。此外还具有开放性、思想性、综合性等特点。

  课程标准规定:“以科索沃战争等历史事件为例,了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据此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考虑到学生实际,材料的选取采用了将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原则。

  在设问上,本题尽量帮助考生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定向提取有效信息。考生如能将材料与教材联系在一起,领会解题的方向,回答问题就不难了。本题第二问———分析如何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要求考生对材料分析提炼既要考虑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容量大、灵活性强。答案是多元的,又是相对集中的,对思维的要求,既有发散,又有收缩。第三问,要求其结论必须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

  第33题,融入情境,探究问题。此题考查了课程标准规定的重点内容:“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其特点是:跨度大,跨课标两个主题、教材两个单元,两个事件相隔10年;设问巧妙,层次清楚、梯度明显、指向明确,第二三两问之间逻辑紧凑,自然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无答题障碍;呈现形式活泼,采用真实的历史图片资料切入,并给予重要的文字信息提示(照顾多版本教材),虽未设计成学习生活情境,但资料的提供和问题的本身就带有探究性;立意高,以事件结果为纽带,设问绕开“矛盾说”,而指向对民族利益的影响;内涵深,答题须对事件主客体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考核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34题,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政史综合,历史部分)

  该题历史部分问题的立意,是按照课程标准中“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要求而确定的。试题从当前党和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出发,将不同时期的政策、科技成果对农村的巨大影响组成一条线索,启发学生学习时运用归纳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同时也回避了成题。

  六、对教学的启迪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试题对三维目标的考查,不是孤立、片面的,而是自然一体的,这意味着在教学实践中,应从整体性、全面性来理解和把握课标要求,使教学目标更清晰。

  试题的选材、设问均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有利于启发教师树立新的教材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围绕课程标准要求,深入挖掘教材,对教学内容做有益的拓展。

  试题风格追求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重在内涵。这将有利于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形式上的花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中考频道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