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调整教学顺序,培养材料解析思维能力的灵活性
教学顺序是指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的排列顺序,常有递进式、演绎式、归纳式三种。教学过程设计要根据内容、课型、教学阶段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有赖于教学的过程设计包括细节设计。
以高三一轮和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为例,同一个教学内容,教学顺序应该有所不同才能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一轮复习时,如果是以教材单元体系进行,中古史的内容分散在三本必修教材中,如果采用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顺序安排即递进式,学生易于对基本概念做准确理解和记忆,是恰当的。但如果在二轮复习中还继续采用这种顺序,学生的思维则很难调动起来。以《隋唐文明》一课为例试做分析。
首先谈谈思维起点的灵活性,设计能否从不同的角度、方面按照不同的方法来讲授知识。
《隋唐文明》的经济文明部分,教师一般采用考点逐一呈现的递进式复习;建议采用演绎式,即先给出农工商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又给出一些具体史实,最后得出隋唐的经济特点。演绎式将教学顺序的原起点设计为学习层级的较高点,即先呈示一般的、有较大包容性的、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再学习具体的内容。
例如农业方面可以给出生产工具、土地制度、农业政策、经济格局的变化四个角度,通过学生的思维调动联系到相关考点。这两种不同的教学顺序,给听课的人带来两种不同的感受:采用递进式处理的课堂,学生只是机械地将记忆的考点重复了一遍,没有思维能力的提升;采用演绎式处理的课堂,学生需要运用一轮复习的表象知识来应对抽象的多角度的概念分析,思维无形中被调动。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