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梅贻琦是“旧清华”的一张“名片”,蒋南翔则在解放后塑造了“新清华”的精神,有人说,“今天的清华,依然是蒋校长的清华”。
1952年的最后一天,阔别母校15年的蒋南翔,以校长的身份回到了清华大学。自梅贻琦1948年12月离开之后,清华总算有了新校长。
蒋南翔是清华大学校史上第一个共产党校长,任期近14年,人们习惯称他治下的清华大学为“新清华”,以区别他与前任梅贻琦及之前历任领导下的“旧清华”。
从学生到校长
39岁的蒋南翔从团中央调出,来到清华大学,这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委派,也是他的主动选择。当时,除了清华大学,政务院法制委员会也希望他去工作。
1932年9月蒋南翔考入清华文学系之初,对自己的规划是当一个学者,因此,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他埋头学习,给人印象也是诚朴寡言、沉静深思,显得有些腼腆。
不过,国难当头,蒋南翔的书桌没法平静。他开始加入清华校园里的三三读书会、社会科学研究会、社联小组等各种类型社团组织,也开始接触到马列主义。
1936年2月29日,国民党当局以维持治安的名义,派5000名军警闯入清华逮捕进步学生。但在全体师生的帮助下,包括校长梅贻琦都提前通风报信,蒋南翔等人得以逃离。蒋南翔后来回忆,“是因为清华有民主传统,梅校长不把我们交出去,也是出于民主传统。”
在这样的环境里,蒋南翔迅速成长。1933年10月,大二的蒋南翔在清华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加积极地参与并组织各种爱国救亡活动:集会、结社、出刊……到1935年他参与领导“一二·九”运动的时候,他已经是清华地下党支部书记了。
就是在组织和领导 “一二·九”学生抗日救亡中,蒋南翔撰写了《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喊出了全中国学子为之热血沸腾的名言:“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离开清华后,蒋南翔一直很关注母校。1941年5月3日,在延安的他就和其他38名清华同学成立了延安清华同学会分会,并被选为总干事。1943年,蒋南翔和会长曹葆华还曾代表分会致函问候梅贻琦。解放初学校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时候,他也很关注清华的情况。
在华北乃至全中国终于可以放下平静书桌的时候——这恰好是蒋南翔当初投身革命的原因,已经位列中共开国功臣、前途大好的他,选择回来当校长。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