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步实现大学去行政化,探索建立由校董会、校长、监督机构组成的治理架构,让教育家办教育,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383方案”明确提出推动高校改革的路径。
2013年8月,上海纽约大学迎来295名第一届本科生。作为我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办大学,学校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俞立中也不再保留行政级别。探索高校如何去行政化、教授治校以及学术自治,上海纽约大学被视为高校教育创新改革的样本。
校长公选试点仍由教育部门主导
在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目前高校行政化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是政府部门拥有办学权力,学校没有自主权,人事权和财权都在政府部门手里;第二是学校行政权把控了教育权和学术权。
2010年7月底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去行政化改革,其中包括试行政校分开、管办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取消学校行政级别、建立学术委员会等。
“过去3年了,高校去行政化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学校行政级别也没有取消。”在熊丙奇看来,这些年,教育部做的改革试点都没触及到核心。比如2011年推行校长公开选拔试点,但公选还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公选的校长也有行政级别。
“像南方科技大学,一开始是要去行政化,结果深圳组织部门为学校招聘了正局级的副校长。”熊丙奇对记者说。
去行政化最大阻力是既得利益者
“高校去行政化最大的阻力是既得利益者不同意。一旦去行政化,教育部门就要向学校放权,但推行改革放权的又是教育部门,能让被放权的行政部门推进放权吗?”熊丙奇告诉记者,“行政权、学术权与教育权要分离,建立教授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但学校是行政部门主导改革,这两个委员会很容易成为摆设。”
在熊丙奇看来,因为有行政级别,高校变成了政府部门的下级,高校不能按自己想法办学,只能听从行政指令,降低了学校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大学校长本该对大学的学术共同体负责,对大学的未来发展负责。但目前,是领导任命校长,所以校长要对领导负责。”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说。
俞立中此前曾给教育部提过建议:能否由与学校休戚相关的人组成选举委员会,包括学校教授、校友、学生及学校管理人员,让他们来选拔校长,选出的校长可以到教育部备案。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