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所发表的论文作为判断科研人员的研究进展和学术水平的指标之一,本无可厚非。但遗憾的是,在我国,论文已日益成为判断科研人员学术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许多单位把论文与毕业、报奖、评职称、评院士、发奖金、课题评审、引进人才等“定向捆绑”——论文成了学术评价的“金标准”。
畸形的评价机制,催生出偏执的论文导向和狂热的论文崇拜。为了能快发论文、多发论文,一些科研人员挑选那些容易发论文、容易被引用的所谓“热门课题”,一些科研人员把本来应该一次发的论文拆成几篇陆续发表;更有甚者,伪造数据、随便署名、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大量垃圾论文和假论文的产生,自然就不奇怪了。
一般而言,量变会产生质变。但在上述“特殊”情况下,这一自然定律也被打破了。值得庆幸的是,“为论文而论文”的弊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新的评价机制正在酝酿出台,科研人员也正以自己的行动,向“垃圾论文”说“不”。
当我们填平了论文量与质的落差后,没准儿影响力更大的《自然》杂志会把办公室搬到中国。 (赵永新)
首页 上一页 1 2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