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译“minzu ”的动机上妄自猜度,这种译法是译者或管理者一厢情愿、向译语公众强势灌输“异质性”话语的行为。众所周知,英语虽然全球使用者人数不及汉语使用者,但其在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的影响力和接受度是汉语所不能比拟的。换言之,相对于英语文化而言,汉语文化在全球文化中属弱势文化,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所能做的尽可能融入这个西方世界已经制定的游戏规则内,融入后慢慢去影响它。如果违背这个事实,不考虑受众文化的地位,受众的接受习惯,强势输出,不管其接受与否,只能适得其反,达不到应有的宣传目的。再者,中国元素应体现在“我有他无”的事物上,而非“他有我也有”的共性事物上。如果把所谓的汉语词汇换作拼音就称为体现“中国元素”的话,那翻译只需将汉字标音即可,岂不简单省事,更能体现“中国元素”?且不可把所谓的“中国元素”的概念范围无限泛化。
就事论事,强以音译来翻译译语本来就有的事物,违背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用最少的认知成本让公众获取最大信息量的目的和作用,只会达到“译犹未译”的效果。从“民族”译为“minzu ”的目的公众来看,似乎国人才是这个译文的真正受众,因为国人看到这个拼音,毫无认知障碍,相反真正的目的语受众——西方欧美人士反倒会一头雾水。此举只会产生目的语受众错位,实是“出口转内销”之举。从大的方面来说,如果说中国的崛起、自信和软实力的提升要靠这种Chinglish 来体现的话,笔者隐约从这译文中看到的不是自信,而是盲目自信或不自信。君不见建校151 年的麻省理工学院(1861 )至今其名还是以学院(institute )自称,而未为博眼球,更名大学(university ),可其在学界的科研成就、品牌美誉度举世瞩目。故此,笔者以为一所大学的品牌提升、自信展示,不是靠泛化“中国元素”概念,更改名字一蹴而就;相反,自信心的提升,品牌价值的增值是其内涵软实力提升的自然显现。以展示崛起、软实力为名的、将译语本有的词汇盲目音译,不考虑译语受众的接受,在译界看来,只会事与愿违,徒增笑耳。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