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曝光的两起学历造假案例,为高校再添一笔不光彩的案底。先是厦门大学医学院教授傅瑾被查实伪造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又是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陆骏移花接木,把3个人的简历安在自己名下。10天之内,两例海外高端引进人才造假事件公之于众,学术欺诈行为的猖獗程度再次挑战世人的底线。
推荐内容>>两起造假事件拷问学术欺诈 引进人才审核存漏洞
推荐内容>>北京化工大学教授陆骏假冒国外学者被开除
推荐内容>>厦大女教授文凭造假续:傅瑾承认造假校方将其辞退
就在几个月前,有一则提振信心的消息发布:为遏制学术腐败,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开展高校学风建设专项教育和治理行动,并出台《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高校科研及学术研究活动的“过程监控”。
但是,治理学术不端问题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学人对此类行为的“暧昧态度”。中国科协曾经做过调查,对于学术不端行为,14所高校和研究所的1903名应届博士毕业生给出了耐人寻味的回答:39%的人认为“值得同情”,23%的人表示“可以原谅”。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学术不端行为不仅败坏学术风气,损害创新能力,还会对新一代研究者产生极恶劣的“示范”效应。
学术不端问题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同样存在,正如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一位叫奥费的教授所说:“学术剽窃就像蟑螂一样,厨房地板上每发现一个,意味着壁炉里还藏着一百个。”《英国医学杂志》今年初发布的一项调查表明,有1/10以上的英国科学家和医生曾目睹同事在研究中故意更改和伪造数据;有6%的科学家称,本单位可能存在未被调查的学术不端行为。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