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教师“流动不流泪”需要制度后盾(5)

2014-08-19 16:19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合适的人流动到合适的岗

  教师流动政策执行的好坏,不是由参与流动教师的数量或者学校轮岗任务的达成来衡量的。从目前已有的教师流动政策设计来看,多数只涉及参与的教师人数、学校个数、地区广度,这种“见物不见人”的教师流动并非从政策效果出发的优质流动。而且由于教师流动主要以县级政府为主导,学校的校长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这种操作方式容易忽略学校的具体需求,导致交流的教师并非学校所需。

  教师流动政策的制定应该考虑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特点和不同的需要,从教师专业、学历、职称、教龄、能力素质等多个层次,将参与流动的教师结构合理化,建立不同的激励机制和交流机制,实行差异化管理,把教师流动与学校用人需求、教师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减少流动的盲目性。

  为教师提供更多成长的机会

  在城乡经济差异较大的地区,要推动教师流动工作,就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利益,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教师流动涉及编制、职称评聘、岗位设置、干部任用等问题,需要由政府牵头,协调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为教师安心教育工作创造条件。另外,稳妥推进教师流动,还需要人性化关照,切实解除教师在交通、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制定合理的补偿机制是教师流动顺利实施的必要手段。一方面,补偿不能给教师造成依赖的思想,为补偿而流动;另一方面,补偿不够也无法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补偿措施不仅要考虑经济利益,也要考虑学术休假、专业成长等精神关怀,为参加流动的教师提供更多成长的机会和发展的平台。

  关注流动教师后续管理

  在教师流动中,无论是政策的预期,还是众人的期望,大家都希望名师到薄弱学校能够点石成金,有所作为。而实际上,每所学校的文化氛围、管理理念、教学模式、学生水平都不同,教学团队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到了全新的环境中,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学校。一些薄弱学校管理粗放,校长教师不了解新的教学理念,难以转变现有的工作方式,交流的教师甚至是名师很难在短期内发挥出理想的作用。

  教师流动是一项长期政策,其效果的产生也取决于一定长度的积累。流动只是开端,要确保教师流动长效发展,还应设计科学的跟进管理方法,扎实推进流动教师后续管理工作,建立与教师流动配套的动态跟踪管理机制,给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得到更多的尊重。(余海波 作者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