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适的人流动到合适的岗
教师流动政策执行的好坏,不是由参与流动教师的数量或者学校轮岗任务的达成来衡量的。从目前已有的教师流动政策设计来看,多数只涉及参与的教师人数、学校个数、地区广度,这种“见物不见人”的教师流动并非从政策效果出发的优质流动。而且由于教师流动主要以县级政府为主导,学校的校长并没有太多的话语权,这种操作方式容易忽略学校的具体需求,导致交流的教师并非学校所需。
教师流动政策的制定应该考虑不同年龄段的教师特点和不同的需要,从教师专业、学历、职称、教龄、能力素质等多个层次,将参与流动的教师结构合理化,建立不同的激励机制和交流机制,实行差异化管理,把教师流动与学校用人需求、教师职业发展结合起来,减少流动的盲目性。
为教师提供更多成长的机会
在城乡经济差异较大的地区,要推动教师流动工作,就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利益,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倾斜。教师流动涉及编制、职称评聘、岗位设置、干部任用等问题,需要由政府牵头,协调人事、财政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为教师安心教育工作创造条件。另外,稳妥推进教师流动,还需要人性化关照,切实解除教师在交通、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
制定合理的补偿机制是教师流动顺利实施的必要手段。一方面,补偿不能给教师造成依赖的思想,为补偿而流动;另一方面,补偿不够也无法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补偿措施不仅要考虑经济利益,也要考虑学术休假、专业成长等精神关怀,为参加流动的教师提供更多成长的机会和发展的平台。
关注流动教师后续管理
在教师流动中,无论是政策的预期,还是众人的期望,大家都希望名师到薄弱学校能够点石成金,有所作为。而实际上,每所学校的文化氛围、管理理念、教学模式、学生水平都不同,教学团队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到了全新的环境中,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学校。一些薄弱学校管理粗放,校长教师不了解新的教学理念,难以转变现有的工作方式,交流的教师甚至是名师很难在短期内发挥出理想的作用。
教师流动是一项长期政策,其效果的产生也取决于一定长度的积累。流动只是开端,要确保教师流动长效发展,还应设计科学的跟进管理方法,扎实推进流动教师后续管理工作,建立与教师流动配套的动态跟踪管理机制,给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感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得到更多的尊重。(余海波 作者单位: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