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玩耍不是儿童成才的对立面(2)

2014-08-12 00:17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我当然希望她学习、生活、娱乐几不误,一切井井有条。但我知道完美的状态很难实现,我自己到了中年也始终没学会把一切都安排得那么好。既然自己都做不到事事安排合理,那我也不要这样去要求女儿,轻松愉快难道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吗?有太多的研究表明,人的身体健康和情绪息息相关,我坚定地相信愉快的心情是最好的养生,所以基本上能坦然地和自己及家人的各种缺点和谐相处——这份坦然可能让我们在一些小事情上表现不完美,但它并没有降低我们的人生质量和幸福感。圆圆读本科时同宿舍6个女孩,自我管理上做得完美的只有一个,但6个女孩各有各的精彩,都很出色,学业上也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事实上,在玩耍和学业兼顾的问题上,孩子能做到“大致齐”就已经很好,允许平时安排得不理想,甚至哪几天或哪段时间特别不理想,只要总体上能兼顾玩耍和学业即可——这个简单的目标能否正常实现,完全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只要家长态度拿捏得当,孩子基本上都可以实现良好的自治。而所谓“拿捏得当”,做到了也并非难事,核心即“不管是最好的管”。  

  “不管是最好的管”这个理念是我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提出的,它可以套用到对孩子学习、游戏等的一系列管理中。“不管”,不是不负责任的放任自流,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而是无为而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作为,却是最有效最长远最有力的一种方法,可谓是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 

  这一境界的心理学基础是:人的天性是向上向善的,在正常的环境中,每个人在善恶表达上,一定是优先表达善的一面。只有在变态的环境中,恶才会被刺激出来。这都是人类基因自我保存和延续的一种本能反应。所以家长不必担心自己不管孩子,孩子就会一路下滑,一直滑到“网瘾”中——有这样担心的家长,结果往往是越管越不如意——这就是严格的父母往往教育出不如意孩子的深层原因。 

  在正常生态环境中,未成年人都有自我调适的动机和力量,而且年龄越小,调适功能越强大。也许他们会不时地玩得过了头,也许他们短时期内在学业上不如人意,只要家长信任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友好善意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无任何负罪感地去玩,孩子就有能力慢慢协调好游戏和学业的关系。圆圆初一初二狂玩游戏时一度也影响了学业,我从未因此训过她。在中考和高考前一年,她都自觉地把游戏盘打包收起来,完全投入到学习中。 

  并非只有圆圆能做到这一点,父母亲如果完全信任孩子,从不用负面眼光看孩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孩子能从小尽情地玩耍而从不因此被训斥和鄙视,那么他将来对工作和学习也会像对待玩耍一样认真和热情,投入并富于激情。这一点,从很多身心健康的成功者身上都可以观察到。 

  来自成人的外部控制,特别容易打扰这种自我调适,导致其心理秩序紊乱,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所谓“网瘾”,往往是儿童自我管理功能和选择功能受到破坏的一个后果。深究一下这些孩子的家庭生活,几乎都可以看到家长的错误管制及游戏之外的问题。 

  “规矩”不是管制,“方圆”不是服从 

  把饭倒进垃圾桶,这个动作真是痛快,但想象一下这个行为有多么野蛮粗俗吧。我知道很多人一旦置换角色,就会吃惊地发现这确实不是好方法。那么为什么会选择第二种做法?答案只有一个:因为他是孩子,而且是“我的孩子”——这就是你思维中的症结,以前一直不曾意识到它的存在,现在它显现出来了——即在你的潜意识中,你一直不曾和孩子真正平等过,你是把自己置于一个操纵者和领导者的位置上了,你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甚至是奴役和被奴役的关系。教育手段如果不包含有善意和悲悯情怀,又怎么能指望孩子学会爱和同情呢?冷酷的手段确实能立竿见影地让孩子变乖,但冷酷本身也一定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儿童是从榜样那里学会如何对待他人的,如果有朝一日他表现出对其他人、对父母或对自己冷酷,请你不要吃惊,也不要委屈。 

  留言中还有家长认为应该强行直接关机,该吃饭就吃饭,没什么商量的余地。这种方法属于直接控制,行为十分简单,但也十分粗暴,后果可能会很严重,孩子发生“网瘾”、成绩不佳、逆反心理严重或消沉等系列负面行为的概率将会非常高。还有的说家长要和孩子一起饿,也不吃饭,直到孩子下线。这是一种通过自残来给孩子施加压力的行为,亦不可取。 

  现在动不动发生青少年自杀的事件,人们总是喜欢归昝于“生命教育缺失”——这种大而无当的陈词滥调不但于事无补,而且欲盖弥彰。如果一个孩子和父母亲关系良好,想到父母时内心是温暖的而不是冰冷的,他决不会自杀。 

  2012年12月14日,美国康涅狄格小学发生枪击惨案,造成28人死亡,凶手是一名20岁的年轻人,他先在家中杀死母亲,然后到母亲曾服务过的小学行凶。 

  如此残酷的年轻人,他到底遭遇了怎样的家庭生活?他的父母到底是如何跟他相处的?拼凑一下媒体漫不经心提到的一些有关他的家庭生活的信息和细节,不难看出问题的真正根源。比如,他的妈妈对两个儿子非常严苛,尤其对小儿子亚当(即凶手),不高兴时会用枪指着这个男孩的头……请想象一下母亲这些态度和行为带给儿子的感觉吧。枪击案发生后,枪手的哥哥第一个反应是,他妈妈肯定被打死了,这个判断绝不是空穴来风。 

  如果一个孩子和父母的关系融恰,他就不会变坏,也不会去自杀。因为父母一方面是孩子最好的心理依靠,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又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对世界的态度,如果孩子对父母失望了,他就对整个世界失望了。 

  我们受一句话的误导太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太多的人错把“规矩”理解为琐碎的管制,把“方圆”理解为服从,这种浅薄的理解只能产生一些浅薄的教条,不知让多少人踏入误区。 

  妈妈和爸爸应该是孩子想到了就觉得最温暖、最可靠、最可以放松的那个人,而不应该是严厉的执法者和令人压抑的君主。给孩子送一碗饭和溺爱没有一点关系。溺爱往往是包办,本质是成年人爱自己;爱则是理解和接纳,本质是爱孩子。只要是正常的爱,给多少都不会让孩子变坏,得到爱越多的孩子,成长得越健康。冷酷从来不是教育,它是教育的反义词,冷酷教育只能制造冷酷。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