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推广存局限,解决教师身份问题是关键
教师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动起来并留在学校踏实教学,得益于包河区在经费、教师生活、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
“到偏远校区教学的老师,包河区都按照支教标准对待,每个月会发放约500元的教学补贴。”陈雪梅介绍,另外教育部门也会及时解决教师的交通、生活等问题。王玲则表示,在偏远校区任教的教师会在教师职称评定时优先考虑。
但是,包河区的“硬捆绑”经验在推广上存在一定局限。包河区的城区学校数量和实力要远高于偏远及农村学校,可以实现优质校与薄弱校的“捆绑”。但对于那些农村学校为主体的县城来说,“硬捆绑”的操作空间则非常有限。陈雪梅坦言:“‘硬捆绑’主要为靠近市区的近郊县区提供了一个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选择。”
其实,不仅仅在合肥,近几年,全国很多省市都在探索通过教师流动等措施来推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市区教师定期支教”“优质校与薄弱校联合集团化办学”“网络远程教育”等,这些措施早已实施多年,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认为,要想真正均衡城乡教育差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者采访中发现,让教师流动起来,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成本的增加。
“学校‘硬捆绑’之后,除了发放教学补贴,还需要每天安排校车接送住在市区的教师。”王玲告诉记者,仅校车一项,学校每年需多支出10万元以上。
这些经费的支出对于那些财政相对紧张的县区来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邬志辉认为,在推行校长教师流动制度的过程中,经费压力、教师家庭因素等问题是目前大部分区县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偏远区县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为了提高教师交流的积极性,包括包河区在内的很多区县,都选择了保留教师在原学校的人事关系。有专家指出,这些做法迫于现实无奈,但长期来看其实不利于区县内教师更大规模的流动。
只有将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破除传统的人才单位所有制,教师流动才能真正流畅起来。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指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涉及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的突破,涉及编制、岗位、职称、聘任、考核、培训、待遇等多方面教师政策的调整。因此,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改革必须与教师人事制度综合改革紧密结合,整体推进。
邬志辉认为,除了教师的身份问题,建立制度化的校长教师轮岗制度还有不少难点。
“同样在农村,不同学校的偏远程度和基本条件相差很大,如何合理公平地分配教师前往不同的学校交流任教,这考验着当地相关部门对于这一政策的具体落实能力。”邬志辉说。
目前,包括安徽在内的多个省份已经开始探索教师的“无校籍”管理,期待能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解决教育资源均衡问题。(记者 钱 伟 董洪亮 肖家鑫)
首页 上一页 1 2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