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金钱换版面”要斩断现实“刚需”
假期刊能够骗倒众多知识分子,并非因为这一骗术有多么高明,更多的是因为被骗者心甘情愿,论文骗局成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归咎于“计划学术”——即行政主导学术评估的体制。
在行政主导学术的背景下,工作成果的鉴定权在一定程度上交给了期刊,使得职称评定多以“论文论英雄”,就连医生、教师等实践性颇强岗位也不例外。另一方面,由于将量化考核引入学术评估,论文发表重数量、轻质量,这就催生了大量的学术垃圾和论文泡沫。
相对于论文发表的庞大需求,合法期刊版面显得供不应求。僧多粥少,假期刊便泛滥成灾。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在2010年估算:全国学术期刊一年只能发表论文248万篇,而背有论文发表指标的人数达到1180万。“这其中的巨大落差导致问题丛生,包括论文买卖,假刊、一号多刊等期刊乱象,学术不端和学术泡沫等。”沈阳告诉记者。
2012年,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在校内进行改革,他直言目前职称评审体制的不合理:“现在听说护士提高级职称都需要写多少篇论文?好象有点荒唐。”“护士发表论文与她们的本职工作有很大的关系吗?护士打针、换药这些工作做得好,服务病人和配合医生好不就行了吗?南丁格尔有论文吗?护士提高级职称要写论文干什么?到底是论文多的护士好?还是对护理工作熟练、对病人好的护士好啊?”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撰文表示:“目前之所以有些学术期刊能够靠版面费发大财,主要的原因还是变相的垄断造成的垄断高价,也就是审批部门人为地限制学术期刊的刊号,导致目前学术刊物太少,办一个新的学术刊物太难,已有学术刊物变成事实上的垄断造成的。如果审批部门能够自由地放开学术刊物的办刊规定,让市场来进行自由竞争,不出几年,那些专靠收版面费敛财的学术刊物马上会被淘汰。”
对于假期刊的泛滥,行政部门的“严打”只能在短期内治标,要想根治这一弊病,一是要改革职称评定体系,让职称和论文、职称和待遇不再紧密挂钩,让专门的学术委员会主导职称评定而不是由人事、劳动部门统一进行;二是要降低学术期刊的准入门槛,加大期刊数量的供应,让学术期刊在市场中优胜劣汰,这也会倒逼职称评定体系的改革。
“要从根本上减少学术造假,必须从制度改革层面考量,铲除造假土壤。”有关专家认为,当务之急是加强学术期刊监管,改革职称评定机制和专家评审制度,同时应探索建构多元学术评价体系,适当发挥民间学术机构的评价作用。
可以看出,和当今的不少社会问题类似,消除“计划学术”需要行政部门的自我限权、放权,要有和既得利益进行切割的决心才行。(综合新华网、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网、新京报、中新网、台海网、浙江在线等相关报道)
论文发表现状流程
发表论文需求者收到中介电邮(或找人托关系)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