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趋势:“放低身段”务实求职
[海归原有的“文凭红利”已经在褪色,国内人力资源趋于饱和,仅有不到三成企业表示会优待海归]
专业扎堆、工作经验不够、竞争太激烈……种种因素之下,海归就业真的到了寒冬季节吗?
《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的数据却显示,海归就业难问题并不突出,86.3%的海归能在6个月内找到工作。其中,回国后3个月内找到工作的海归占65.3%,3至6个月内找到工作的占21.0%,6至12个月找到工作的占8.2%,1年以上才找到工作的占5.5%。
王辉耀分析说,海归所学专业主要以金融、经济、管理、工程学等为主,而这些专业在国内是比较热门的专业,用人需求量大,就业难度较低。另外,虽然近年来海归的优势在递减,但语言仍然是某些岗位,尤其是涉外岗位的重点要求,海归的双元文化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外企等单位还具有优势。
两年前从英国获国际贸易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李浩告诉记者,最近他刚在北京的一家国企找到信用风险管理工作,希望积累经验后能进入一家更大的公司。如今,很多和李浩一样的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在经历了从光环笼罩的海归到“海待”的阵痛之后,心态趋于平和,“先就业再择业”渐成海归求职新趋势。
在北京的海外留学人员招聘会现场,记者看到不少拖着行李箱的学生,他们来自北京以外的城市,有的回国半年有余,有的待业在家,有的正在小公司任职。来自智联招聘的调查显示,海归回国后第一份工作的年薪普遍不高,其中36.5%的人起薪不足4万。国内人力资源趋于饱和,企业主对海归的认识也日趋淡定,仅有不到三成企业表示会优待海归。
海归择业正在变得愈发理性,许多人主动“放低身段”,北、上、广等地不再成为他们的必选,一些二线城市和地区也开始进入海归的求职视野。与此同时,海归原有的“文凭红利”已经在褪色,如何结合自身兴趣与国家发展需求做好留学规划,在海外学到真才实学,成为就业的王道。
王玲是幸运的。她本科毕业于国内某农业大学,后赴英国跨专业从事医学基础研究,5年苦读获得博士学位。毕业时,王玲仅在网上投了几份简历,就被北京某肿瘤医院看好并录用。如今,拿着不菲的薪资,干着自己喜欢的肿瘤病理学研究,她很知足。但海外求学期间,实验室里白加黑的拼搏与付出,只有她自己清楚。
“有真才实学,才是企业和政府等单位招聘人才时最为看重的”,经历过大浪淘沙式的应聘选择,许多海归学生有了这样的感受。具有海外背景并不意味着真正了解国外的社会规则,而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熟悉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许多企业需要的“真本事”。
本着务实的态度,海归的就业领域也开始发生变化。
多年来,因语言优势和教育背景,外企一直是海归就业的“主阵地”。近年来,外企招聘越来越务实,尤其强调海归和非海归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其他类型的用人单位与外企的薪酬差距开始缩小。有调查发现,一些海归不再固守外企,而民企正在成为海归就业的新热点。
此外,为了满足国内科研院所与高等院校等单位对海外人才的需求,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从去年开始,特别举办留学英才招聘会,每年春秋两季为用人单位与海归学子搭建交流平台。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