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
“微时代”呈现多元心态
很多人没有想到,2013年,随着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的大量普及,以信息获取和社交方式的改变为主要特征的“微时代”竟如此迅猛地来到了我们身边。
更多的人没有想到,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在经历了短暂的尽情发声、尽情宣泄、尽情彰显自我的狂欢过后,接踵而至的,竟是更加真切而强烈的集体焦虑。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你在我面前,却在玩手机。”尽管“微博控”和“微信控”们渴望表达与社交,但却因对网络社会有着过度的依赖,反而漠视了现实社交场合中更为真实的情感交流与信息交换。更大的焦虑缘于网络传播的碎片化,一方面,在“微时代”,各种资讯被切割成无数细小的片断,完整的表述、逻辑性的思考和客观的判断都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微博与微信都经过了选择性与情绪化的加工,这使得传播与交流在重重包装和多次塑造下进行,这就带来了社交心理上的距离感与不安全感。
当然,与焦虑相伴而生的,还有盲从、喧嚣、偏激、张狂等不良社会心态。或许,这只是“微时代”到来之后的必然阵痛。随着社会治理的创新法治思维的营建、主流媒体引导能力的加强、社会文化发展的跟进,将会逐渐形成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到那时,阵痛过后将迎来网络时代真正成熟的理性与自觉。
自觉
文化自觉呵护社会健康
2013年的中国社会呈现出社会转型期的诸多新气象,同时也不乏一些社会文化和社会心态的“甩尾”现象。
如果说,在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社会转型期,这种“甩尾”现象的出现都是难免的,那么可贵的是,2013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这些现象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开始反思和警醒,从而形成了新的文化自觉。
应当说,目前存在的诸多社会文化和社会心态“甩尾”现象,并非今年特有,而是多年来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而社会精神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基础上形成的。
这其中,既包括社会共同价值的缺失、一部分人道德底线的失守、文化操守的滑坡甚至触底,更涵盖我们每天生活中随处可见可感的急功近利、浮躁暴戾、极端偏激等心态。
这些现象和心态,不仅体现在文艺作品、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环境中,而且更加直观地体现在许多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面貌上,它不仅影响到艺术创作、文化生产和社会文化生态,而且更加深刻地影响到社会共同价值观的构建和中国经济社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可喜的是,2013年,无论是打击网络谣言、整治“抗战雷剧”,还是媒体对一系列“文化失范”现象的关注和批判,都体现出社会文化的自觉。相信在这种自觉的引导下,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终将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也将更加健康和谐。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