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悲剧”到发展捷径
考虑到发展中国家花费巨资培养的人才移居国外,人们往往想当然地将技术移民称为“人才流失”。早期的研究者也多从消极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如巴格瓦蒂曾在论文中指出,人才外流不仅使教育投资血本无归,也使政府失去了未来的重要税基。据另一位印度学者估算,由于本国技术人才向美国移居,印度损失的税收占到年度财政收入的2.5%。
技术移民不仅直接减少来源地的劳动力规模,而且可能降低留守工人的生产率。比如,一位科学家离境会导致其同事的研究水平下降;一位医生移居他国,有可能使很多病人得不到及时救治。如果一个国家和地区关键行业出现人才流失,其负面影响不仅持续相当时间,还会波及其他行业。
不过,每枚硬币都有两面,国际学术界近年来开始强调人才外流的积极效应。尽管来源地丧失了海外移民的税赋收入,侨民们却以汇款方式提高一国国民或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举例来说,菲律宾大量“出口”医生、护士和保姆,侨汇收入超过了外来直接投资和国外援助,构成该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来源。另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收到的海外汇款在2010年已经达到510亿美元,直追第一侨汇大国印度。
当然,来源地最好还是“人财两不空”,这取决于当地环境对海外侨民的吸引力。一般而言,来源地与发达国家生活水准越接近,就越容易迎来技术移民回来效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地区和韩国都曾遭遇留学生留学后大举不归的窘况,但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两地都迎来了人才回流潮。中国大陆的人才流失问题持续了30年,但近几年海外归国人员也开始迅猛增长。2012年,中国回国人员总数达到了27.3万人,这引起了发达国家的高度关注,美国甚至有学者惊呼西方出现了“逆向人才外流(reversed brain drain)”。
回流人才致力于填补国内的市场空白和构建跨国生产网络,常常为来源地带来海外投资和先进技术。如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经过多年努力,成功组织了连接硅谷、台北和苏州的电脑设备生产链,被誉为“脑力流转”的著名案例。即使留在他乡,技术移民作为知识外储,也可以同来源地分享发明创造。比如,有研究发现,印度本国的重要专利常常建立在该国旅美移民的专利基础上。这些创新技术并不为接收国独享,通过国际贸易和知识传播,来源地的消费者也能从中获益。
看来,人才外流的发展效应有利有弊,因时期、职业、国家及地区有所差异,我们在分析时也不应一概而论。英国记者创造的“脑力流失”属于贬义词,本身包含了先验的价值判断,如今已有学者建议使用中性的“技术人口流动”(skill flows)。笔者则倾向于使用“人才外流”一词。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