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排除在评价体系之外的科普很难搞
“好的作品哪里来?需要有好的作者,没有好的作者怎么有好的作品呢?”褚君浩说,培养科普人才刻不容缓,“单靠科学家是不够的,要培养一些专门做科普工作的人才,尤其是从青年开始培养。”
他举例说,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进化》是爱因斯坦和英菲尔德两个人一起写的,爱因斯坦是科学家,英菲尔德是科普作家,结合起来效果就非常好。
陈佳洱院士也强调,科学绝不能做功利的东西。“我们现在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要让大家做科普工作很难。”
褚君浩指出,现在的问题是,年纪稍微大一点的科学家,有时候做一些科普倒是愿意的,但是三四十岁的、四五十岁的中青年科学家倒不愿意做,“他写一篇论文算他做的成绩,他写一篇科普作品,也许花很多时间,什么都不算。所以一些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不愿意做科普。”
褚君浩也认为,科学家做研究工作就有责任把这方面研究工作的前沿知识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大众,所以科普应该是科学工作的一部分。
欧阳自远院士就有亲身经历,他申请到973、863项目的课题,“我说应该拿出1%、2%来做科普工作,拍几个光盘,把整个过程都讲清楚,比如嫦娥一号。但被告知我们这个项目不包括科普,科普应该另外找钱,这个项目就是研究。”欧阳自远也很无奈,“你要搞科普,难上加难,没有经费支持”,他觉得应该可以拿出一少部分经费来支持科普工作,“但是从来没有一个项目里能够允许含科普的经费。我觉得应该呼吁一下。”
欧阳自远曾经写过一本科普书——《再造一个地球》,出版社给他推荐了一位有专业基础、文学表现能力非常强的年轻学生,“我跟她把所有的故事都讲了,我觉得也是合作啊!干嘛非得你一个老头自己写下去,写不完的,而且写得不生动,年轻人根本不爱看你这些老古董写的东西。”欧阳自远说,“我们应该发挥更多的力量,组织一些年轻的力量。”
著名数学家李大潜院士表示,从事科普工作的队伍,一部分是专业的科普工作者,还有一部分是科学家,这两类人是有不同的特点的,“第一类人,水平可能还不够,但是我们要增加一些水平更高的人,专心致志地做这件事情,而且要比他做博士、做教授更有前途。第二类人我们要适当组织,使他们能腾出一定的时间来,把专业范围之内的东西做好。这两件事情做好的话,我们的科普工作是大有希望的。”
徐延豪则透露,从去年开始,中国科协和教育部联合动员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6所985高校,开设了科普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在已经成功培养了150名硕士研究生。(记者 周凯)
首页 上一页 1 2 3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