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期盼强化质量提升——
从前想不到的事儿敢想敢干了
二三流学校学生往一流学校跑,农村学生往城里跑,带来一个直接后果:“一流学校人多得挤不下,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人又少得办不下去”。
而今,“没交一分钱,没托一个人,孩子名正言顺上了江苏盐城实验小学”的周先生说,孩子在家门口的好学校读书,是他两年来最开心、最幸福的事儿。
“有学上”的幸福感尚未走远,“上好学”的深切渴望接踵而来。这一次,国家意志与民众呼声空前统一。“让每个孩子都有学上,让每个孩子都上好学”是对新时期中国教育使命与追求的最好概括。这句话凝聚在教育规划纲要中,便是“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言简意深。
教育公平是民生,教育质量同样是民生。公平和质量像是两艘护卫舰,护卫着中国教育改革行进的方向和路径。
2012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的召开,被视为中国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大决策的誓师大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的正式启动,无不瞄准“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实,从纲要颁布的那一天起,一条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的教育改革之路已然开启!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国家层面实施的学前教育系列全面启动,3年内各地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这些消息,让心急的百姓笑逐颜开。
对建立符合国情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的探索,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将让“上好学”的标准看得见、摸得着。
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等的修订,让以质量为核心的政策导向日趋鲜明。
浙江、湖北、上海等6个试点省率先完成的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试点任务,在严把教师入口关、建立教师退出机制上迈出坚实步伐。
深层探索深化改革攻坚——
推动了许多从前推也推不动的事儿
“搭上了异地高考政策首班车,觉得自己很幸运!”去年冬天,长在福州、学在福州的重庆女孩鞠建榕,终于不用像以往的随迁子女一样回家乡高考了。在福建她就能报名参考、享受同等待遇。
与此同时,打通中职与高职的通道,拆除中职和高等教育的藩篱,注册入学、“技能高考”等在一些地区开始试点。2011年,湖北省500多名没摸过普高教材的中职生进入了大学。
招生考试领域的重大突破,顺应了民意,也是纲要实施3年来,从国家层面顶层设计、试点先行、稳步推进,向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发起的一场战役。
细心的人会发现,这轮教育改革从一开始就显得不同以往。从纲要的制定开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就是一个鲜明的基调。作为一个面向未来10年的中国教育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纲要力求对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所呼应、有所回答。
袁贵仁直言:“随着改革的深入,共识度会越来越低,因为它既涉及观念、体制,也涉及切身利益,因此我们要充分注意到教育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
显然,能否破除不利于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能否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关乎纲要落实的成效,也关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败。
3年来,很多从前总也推不动的改革领域面目为之一新。
2012年2月16日,陕西省龙年第一场新闻发布会聚焦民办高等教育,从当年起,对全省民办高校实施分类管理,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可获公共财政扶持。2013年,上海市实施地方公办高校生均经费拨款定额统一新标准,适用于行业办普通本科高校、高职高专学校。安徽省创新学前教育办学体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扩大普惠性幼儿园学位。江苏26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建立起1200多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订单式”培养规模占到全省招生规模的20%。
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均归于民意,哪里不好就改革哪里,哪里有阻滞就向哪里发力。纲要的3年实践,以民生视角和科学决策为发端,在高举教育惠民旗帜的同时,也悄然改变着中国教育的价值取向。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