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让高校学人“静下心来做学问”

2013-07-16 12:32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编者按

  学者难以静下心来做学问,不仅是社会对学者群体的观感,也是学者本人的切肤之痛。是什么让他们难以静心做学问?是个体的学术情操不够,还是社会发展特殊阶段所致?作者从调查入手,从体制原因管窥其中究竟,给人带来许多启发。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学者也是人,与其谴责个体,不如从束缚他们的环境着手,解放个体,让每个人获得足够的发展,才是改革的本意。

  高校学人杂务多、压力大、竞争激烈,学术心境差

  当下,我国高校的整体学术生态和学人的心态究竟如何?

  2011年,我们曾经对全国50多所高水平大学(传统研究生院高校)的部分优势学科教师做大面积问卷调查,调查获得有效样本6300多份。结果显示,我国高校教师对当下学术环境的整体满意度处于居中或“一般”水平。在涉及高校内外制度的评价中,满意度水平最低的是包括科研资助、奖励和人才项目等外部体制,以及学术考评、晋升、福利待遇和无关学术的各种纷扰等高校内部制度。其中,对于目前高校“无关学术杂务繁多”给予不同程度认可的达到70%;非常认可的占23%,是非常不认可的13倍;在每周有效工作时间中,认为被“杂务”所占用的时间平均约为16%;此外,对“工作压力大”非常认可的是非常不认可的11倍。

  除此之外,我们还针对入选“长江学者计划”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您认为目前的学术环境需要哪些方面的改进?”的开放性问答题项中,其中反映最突出的是目前国内学术环境问题,如“太多的时间浪费在杂务上了”,“项目存在过度性竞争”,“行政部门急功近利、学术行政化色彩浓厚”,“学术头衔符号化倾向明显”,“资源过于集中,效率低下”、“跑奖、跑项目现象严重”、“各种项目申请、评审过多,消耗大量精力”,“大搞学术运动”,如此等等。

  大量时间和精力被各种申请、汇报、跑项目以及考评等琐碎事务所侵占,其实所牺牲的并非仅仅是时间,而是它为心境所带来的扰乱、情绪的跌宕起伏和学术思考的时断时续,而这恰恰是学术研究过程的大忌。

  竞争过多过泛过频,让高校学人处在迷失与浮躁中

  导致高校学人杂务多、压力大、竞争激烈、学术心境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现在过于强调资源配置竞争性的体制。

  近20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政府在高等教育的公共政策领域,主要采纳了一种引入竞争机制的效率主义取向,其顶层设计理念,我们不妨通俗化地称之为:以“做大”为前提,以“做强”为目标。现在,“做大”基本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大众化,在校生规模乃至博士生规模都已经超越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科研发表在量的积累上增长异常迅速,位居世界前列。但是,在“做强”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尚缺少众多能跻身国际前列的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第二,人才特别是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高层次学术人才群体规模依旧有限;第三,无论从学术价值还是社会效益角度而言,具有国际显示度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依然相对不足。基于上述薄弱环节或者说“软肋”,近些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策略,通过实施“211”“985”等建设工程,旨在扶持少数大学尽快跻身国际一流大学行列;通过设立各种国家、地方和高校的人才项目,旨在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人才;以各种重点学科、基地、实验室、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等的重点建设为突破口,旨在创建一大批优势学科和团队。

  就这些政策设计初衷而言,毫无疑问,它们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也反映了国家和政府对中国能够早日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和人才资源强国的急切期盼,而且也的确已经显现了许多积极效应,譬如通过加大投入的方式,大大改善了高校以及人才学术工作的物质环境和条件;带有竞争性和非均衡性的资源配置方式,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高校之间以及高校内部不同单元和教师之间的竞争活力;人才计划的实施,一定程度上优化了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但是,我们必须也需要清醒和理性地认识到,任何政策在其落实过程中都存在两方面的效应,即正效应和负效应问题。这正如作为活力激发机制的竞争性制度安排,即使它是透明与公正的,一旦它超出了某种阈限,竞争过多过泛过频,反而有可能带来一些负效应。

  曾经,在资源相对匮乏的环境中,我们因为“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境遇而失落过。如今,在资源相对充裕的环境中,过于强调资源配置竞争性的体制,似乎又让我们的学者迷失于频繁的工程、计划、项目和奖励申报流程之中。在大项目、大工程、大平台和大团队的组织动员中,少有高校能够在现实利益面前表现出一种超然和淡然,甚至有时候不惜集全校之力,投身于众多成本相当巨大的申报过程,这其中有多少无效的精力投入恐怕难以折算;在各级政府以及高校所设立的众多人才项目中,越是业绩优异的学者越难以抵挡住诱惑,面对带有分层化的头衔系统,少有人能够按捺住内心的躁动,一次次体会到西西弗斯式的折磨。的确,在学术资源的配置过程中,适当的竞争确实有利于让有潜力者尽快脱颖而出,但是如果竞争过频过泛,人们就如同参与了一场旷日持久、似乎永无尽头的拉力赛,持续的紧张和压力反而带来职业倦怠、学术情趣的淡漠,甚至心态的扭曲。这种氛围不仅会影响到所有学人的职业归属感、稳定感和安全感,而且极有可能让高成本的人才政策效应大打折扣。 1 2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