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不景气,大学生太多,竞争激烈我可以理解,但是经常被拦在竞争资格之外让我很不服。”杨明向半月谈记者吐槽找工作这段时间的遭遇。
全球经济低迷,企业招聘量缩水,而高校扩招后,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近700万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杨明感触最深的是,今年的招聘企业和岗位同比明显减少。“去年在就业高峰期时每天都有招聘会,今年前几个月一周能有一两场就不错了。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的招聘岗位也少了将近20%。”
本来机会就少,就业单位往往还开出特殊要求。每一场招聘会杨明都不会错过,但总是碰一鼻子灰。“很多单位明确要求985、211高校,党员和本地户口。如果不符合上述条件,一些单位甚至连简历都不收。”杨明说。
为了寻找更多的机会,杨明和同学开始跑到别的高校参加招聘会。令他们失望的是,一些用人单位到某个学校开宣讲会就只收该校的简历,还有一些企业同一个岗位的月薪却因毕业院校的不同相差近2000元。
“我现在很感谢那些直接写明‘仅限男生’的,因为这样我就不用再浪费时间投简历了。”今年硕士毕业的小柴无奈地诉苦。华中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南开大学的硕士生,清一色的名校,就因为是女生,小柴好几次面试都在最后关头被淘汰。
在深圳一家国有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负责人直言:“考虑到女性在出差、加班方面的劣势以及女大学生毕业不久就将面临结婚、生育、哺乳等一系列问题,用人单位将要为此付出直接或间接的成本,不如直接招男生‘划算’。”
“公”家单位被贴“不公”标签
杨明和小柴的遭遇是当下部分毕业生被陷就业不公困境的一个缩影。某高校负责就业的教师告诉半月谈记者,2013年用人单位招聘大学生计划和就业需求岗位明显减少,对招聘的质量把控更加严格。
记者发现,一些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部分政府机关等公家单位的招聘本应本着更加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被贴上了“不公”的标签,对社会整体就业环境造成反作用。今年5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等。
然而,就在同月,长沙市望城区发布2013年政府雇员(第一批)招聘公告,11个职位明确学历要求为985、211学校全日制本科以上。最近,有媒体曝出浙江、陕西、甘肃、广西、江西五省区事业单位发布的招聘公告被指涉嫌歧视,不少招聘公告在年龄和户籍上做了限制。
在教育部发出“三个严禁”通知之后,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2013年度江干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公告》。在具体招聘岗位中,有的岗位限定杭州市区户籍,有的只限于杭州城区户籍,就连杭州城区外的郊县市户籍人员也无缘该岗位。这些规定已然成为一些公家单位的招聘“惯例”。
看得见的限制就已经把很多大学生拒之门外,而看不见的“优待”更无情啃噬着大批年轻人的梦想。一些学生反映,各地选调生的招考中,甘肃、广西等地组织部门会直接与部分名校合作,选调优秀毕业生直接进入领导岗位。中国建设银行每年在正式招聘之前都会安排名校专场招聘,为名校生源安排专门的名额。此外,公务员招考中针对关系户的“萝卜招聘”屡见不鲜。
记者在走访浙江、天津等地的大型招聘会时发现,除了最常见的性别、户籍、地域、院校、学历、年龄、政治面貌、身高长相、是否是学生干部之类的就业限制,健康状况、民族、宗教信仰等在近些年也让就业歧视的内容得到扩容。
将就业公平进行到底
如今,就业难除了庞大的人口基数原因,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就业歧视。不公平、不公正已经渗透到就业的各个环节,学历、性别、户籍,随便一项都能成为被“鄙视”的理由,让大学生很受伤。许多用人单位似乎想在招聘会上就能招到完全符合自己标准的“熟练工”,而不顾求职者刚从学校毕业的现实。偏见和歧视,都在损害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因此,不少大学生呼吁应该制定反就业歧视法,通过传媒的宣传改变人们的观念,政府更要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然而,在就业市场“僧多粥少”的大环境下,不少单位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负责人并不认为一些限制条件等于“就业歧视”,而是根据市场供需作出的选择:“招聘一个岗位收到一大堆简历,优秀的人才那么多,不用这些办法怎么挑人啊?”
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政治学博士张翔认为,大学生遭遇各种各样的就业歧视比较普遍,从招聘方的角度讲,这样的选择也有一定道理。但是,社会发展需要保障人的基本公平权利,其中就包括机会公平。
张翔表示,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曾经有过更为复杂的就业歧视。但在群众的争取和政府的倡导、引导下,不少就业歧视都得到了解决。我国也正在经历这样的阶段,要消除大学生找工作中存在的就业歧视,需要来自政府、社会和个人多方努力。
有专家认为,就业歧视主要因为在个别地方,相关法律不受尊重,而且这些法律法规本身还有待系统化、完备化,亟须对就业歧视的定义、认定标准、救助体系作出刚性的规定。
“政府要承担责任、加强引导,出台并完善促进就业公平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宣传力度,坚决落实。对于一些范围广、影响较大的就业歧视现象要加强规范和干预。公字头的单位更要带头,将公平进行到底。同时,社会要对就业歧视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于那些主动吸纳就业困难群体的企业要给予肯定和奖励。”张翔说。(记者 韦慧 翟永冠)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