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资格认证机制是否公开健全。“农村户籍、农村常住人口和农家子弟概念都不相同。计划针对的是哪一个,要搞清楚,才能分析准确。”中国农业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人文社科处处长、社会学系副教授熊春文表示,由于“专项计划”要求贫困地区户籍和当地高中三年学籍,户籍制度又将问题带回到二元体制的桎梏中。例如一些城郊具有农村户口的考生,其实家庭情况尚好,但依然拥有三年农村户籍。
周旭峰也指出,关于提出的户籍问题,各个省操作过程中会有严格的标准。但从长远说,会不会出现一些发达地区的学生为了上好学校故意到贫困地区就学,高考移民会不会异化成新的形式,还需要国家继续监督和把关,也需要一些规避的措施。
二是政策评估机制仍待建立完善。熊春文指出,“协作计划”已经实施了五年多,应该有一些毕业生走向了工作岗位,可以通过他们就业或毕业流向来评估。“他们是否会回到家乡,国家给出什么渠道,是一个问题。我担心的情况是,更多的学生毕业后挤在北上广,原因是中西部的就业岗位的确相对较少。即使成为蚁族,也是个工作,回到中西部地区则有可能面临真正的失业。”
“中国农业大学目前实施的主要是‘专项计划’,刚启动一年多,政策效果还不好评价。这个计划是定向招生,不是定向就业,和以前签合同回西藏服务5年的项目不同。”周旭峰则表示,计划定位是将来鼓励学生回到原籍就业,学校所提供的专业也是希望学生回乡后能学以致用,希望会有新的政策鼓励他们到西部和基层就业。
三是部分省份和高校对这些计划招生的生源管理仍比较薄弱。周旭峰感叹,由于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条件所限,很多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加上是降分招生,这些农村学生有些无法赶上学校的学习进度。另外,这些学生大都来自贫困地区,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东部生活水平又相对较高,教育费用和生活费用也是他们较为困扰的问题。目前他们总体数量还不是很多,分散到各大高校可能就更少,关于他们的管理和帮扶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得到重视。
多举措推动教育公平均衡发展
相关专家和基层干部表示,好政策要落实好,仍需多方努力,短期需要完善各种机制,长期则需从根本上入手,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水平。
第一,严格资格认证机制,保证招生信息的公开公平公正。孙强表示,一方面要加大对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报考条件、资格名单、录取分数、录取结果等信息的公开、公示力度,确保专项计划组织实施的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另一方面,要加强资格审查,确保考生信息真实准确。省级招办可会同当地教育、公安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考生报考资格的审查,确保考生户籍、学籍真实可信。同时,加强对招生计划和生源计划编制、执行过程的监督与管理,防止“挤出效应”。
江苏教育厅招生部门也建议,定向招生应当注重遴选生源,输出地在招生质量和程序方面应予以严格把关,切实让这一渠道成为困难学生获得更好教育条件的保证。
第二,要建立相应的帮扶机制和评估机制。周旭峰建议,除了学校内部的一些奖学金计划,学校也应针对这些学生建立相应的助贫计划奖学金。在学业指导上,注意利用一些学生社团组织,采取多项措施帮助降分录取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学校也可定期组织访谈或座谈,真正了解计划招生的学生需求。在今后的就业上,希望国家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他们回到西部和基层就业。
他表示,目前中国农业大学已经从这些方面进行尝试,希望能真正为中西部贫困地区培养出需要的实用人才。
第三,从长远考虑,需大力提高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城乡均衡的发展,不能仅仅靠政府去调控指标,最根结的是要把农村教育办好。这样这些孩子就能够通过公平的竞争,考取985、211或名牌高校。”熊春文说,要鼓励优秀的、本地户籍的师资力量充实到中西部,而不是教育资源逐渐往上集中,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再分配。
“中西部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不一定都要通过‘计划’的形式,东部高校也应加强与中西部高校的‘联谊’,实现师资共享,比如北大和石河子大学已经‘联姻’多年,效果也很显著。或者重点高校也可在中西部设立分校,扩大当地生源的招生,实现教育资源的更均衡发展。”孙强说。(记者 吴霞 周卓然 杨绍功 蔡敏 李云路 姬少亭 许晓青)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